兩河流域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居民是蘇美爾人。他們定居地區正好在兩河流域南端,人稱蘇美爾地區。以後又從阿拉伯半島或北非經巴勒斯坦和敘利亞遷入了一支操塞姆語的人,稱阿卡德人,挨著蘇美爾人定居在兩河流域的中南部。這方土地也就因此被稱作阿卡德。阿卡德地區加上蘇美爾地區構成兩河流域南半部——巴比倫尼亞。阿卡德人與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有親緣關係,長相與南方的鄰居蘇美爾人很不相同。他們身材勻稱,臉型狹長,中間凸起,鷹鉤狀的高鼻,像座高聳的分水嶺隔開兩隻深陷的眼睛。男子通常長著卷曲的絡腮胡須。
當蘇美爾人步入文明社會時,阿卡德人還是一盤散沙,分成氏族、部落,剛開始農耕和定居生活,被蘇美爾人稱為蠻族。但隨著先進文化的傳播,阿卡德人也逐漸實現了部落統一,建起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國家,如基什、歐庇斯等等。那時,這些國家羽翼未豐,隻能在蘇美爾人互相爭鬥中充當微不足道的角色,哪邊硬隨哪邊。公元前二十四世紀,巴比倫尼亞城邦混戰不休,阿卡德應運而生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薩爾貢一世,以他個人的魅力和能力,短短幾年將阿卡德迅速團結起來,組成了一支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打擊力量。古來能在政治上成氣候的人,有時不是學富五車的書生,也不是祖宗功德蔭庇下的貴胄子弟,而是那些粗衣糲食、文化淺,甚至目不識丁的豪傑。因為在曆史轉折的大亂關頭,需要的不是優柔寡斷,而是說幹就幹;不是怯懦躲閃,而是大智大勇;不是沒完沒了的旁征博引的理性思維,而是近乎感性的原始意誌。而出身卑微、生平坎坷、教養欠缺,卻又有突出才智的平民百姓常因不怕死的精神而在曆史危機關頭嶄露頭角,在群雄競爭中獨占鼇頭,完成震古爍今的偉業。薩爾貢一世就是這種人。
薩爾貢出生時就沒有父親,是個私生子。母親是個女奴。小薩爾貢一出生,母親就用一個蘆葦編結的籃子將他裝進去,用鬆香糊住籃口,扔到幼發拉底河的河灘上。次日清晨,一個叫阿奇的貴族家的花匠到河邊打水,在清晨的靜謐中聽到了嬰兒的陣陣哭聲。他就把嬰兒抱回家,起名叫薩爾貢。阿奇家也不寬裕,他也有幾個孩子,常為幾口人的衣食發愁。小薩爾貢一頓饑一頓飽地長大了。
為了孩子將來能養家糊口,阿奇將薩爾貢調教成一名出色的園丁,然後找門路把他介紹到基什國王烏爾紮巴的宮裏充當園藝工兼廚工。他精明能幹,把宮廷院內的花木伺弄得枝繁葉茂,飯菜也做得香甜可口,引起國王的注意,於是提升他當了一名貼身侍從。薩爾貢進宮幹的都是伺候國王的工作,漸漸學會了含蓄不露、謹言慎行、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的本領,頗得國王的喜歡。
後來薩爾貢萌生了野心,便越發小心謹慎,一雙眼睛總是充滿敏感的目光尋找一切機會表現自己。有時,恩喜遇到棘手問題,他就獻上一計,頗合國王心意。不久,他便成了國王言聽計從的近臣,並掌管起宮廷衛隊了。
基什在烏瑪和拉伽什的爭霸中采取中立態度,沒想到烏瑪恩喜盧伽爾薩吉打敗拉伽什後又雄心勃勃地要統一蘇美爾,讓基什俯首稱臣。烏爾紮巴無奈,率領人馬與烏瑪打了起來。結果一敗塗地,士兵解體,隻剩下薩爾貢領導的國王衛隊了。薩爾貢趁基什城內空虛,指揮手下親兵,突然發動軍事政變,自稱基什—阿卡德之王。
薩爾貢出身卑微,又不是基什人。他稱王後,不僅貴族不服,就是平民也難以接受。薩爾貢自知自己這百十來人不堪一擊,於是立刻親自帶人到各地招募人丁,優先招收阿卡德人。各地百姓聽說國王管飯、發衣服,都踴躍應征,幾天的工夫就招了五千餘人。又在百姓家找到一些武器,於是薩爾貢建起了西亞曆史上第一支常備軍。接著,薩爾貢又另建了一座新城,為它起名為阿卡德。這座城市如同吸盤一般,不久就將阿卡德人都聚集起來了。薩爾貢留一千駐軍鎮守基什,將其他文武官員、手工匠人、商人等一起遷入新都,很快將各地阿卡人統一到自己麾下,軍隊也壯大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