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拉伽什恩喜(1 / 2)

今天伊拉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方。它東起劄格羅斯山,西北依敘利亞草原,西南連阿拉伯沙漠,兩河給這裏造就了肥沃的土壤,使這裏成為古代西亞最富庶的地方。蘇美爾人是這裏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了十幾個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如烏瑪、烏爾、烏魯克、埃莉都、尼普爾、基什、拉伽什等。統治這些國家的國王名稱也不一樣,有的邦稱恩喜,有的邦叫盧伽爾。這些小國之間為了掠奪財物和奴隸,長年發生戰爭。由能征善戰的勇士安那吐姆為恩喜的拉伽什占了上風,拉伽什逐漸強大起來。

安那吐姆逝去一百多年後,公元前2384年拉伽什恩喜傳到盧伽爾安達手裏。這時的拉伽什麵積達二千平方公裏,人口約十五萬。城市已發展為兩個,王權逐漸加強。從原始公社傳下來的土地公有製日益崩潰,以恩喜為首的官僚貴族們放開手腳以公謀私,他們的私有土地逐漸增多,神廟的公地也受到了神廟上層和恩喜的支配。

為了聚斂更多的錢財,盧伽爾安達要求農民、手工業者、牧人、僧侶都要向國家繳納比原來多得多的實物和白銀。他的親兵則由僧侶們提供食物,此令一下,全國立刻騷亂起來。秋後,百姓們和恩喜的收稅官員吵得不可開交。僧侶們也牢騷滿腹,暗地裏與百姓串通,鼓動百姓鬧事。那時還沒有職業軍隊,盧伽爾安達害怕了,他又發布了一道命令,提高僧侶的葬俗。按蘇美爾人的葬俗,死了人再窮也要請僧侶做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尊敬。過去酬勞費視死者家裏的情況而定。按規定,做一次葬儀需付七大杯酒,一件衣服,一隻正在長角的羊羔和大量麵包、穀物。這樣沉重的負擔,一時間拉伽什百姓怨聲載道,一些憤怒的青年到處串連,準備在大祭寧吉爾蘇神那天舉行暴動。

拉伽什城內的貴族感到不妙,他們不滿盧伽爾安達的貪婪,也懼怕貧民造反,更不願拉伽什霸權喪失,威脅自己的利益。他們認為應該迅速穩定國內秩序,恢複恩喜的權威,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讓盧伽爾安達下台,推舉在貴族和百姓中頗有威信的烏魯卡吉納為恩喜。

烏魯卡吉納出身名門,與盧伽爾安達是親戚。他為人正派,仗義疏財,對盧伽爾安達所作所為早就不滿,曾勸說過他。盧伽爾安達仍然我行我素,將國家推到危難邊緣。烏魯卡吉納見大家擁戴,也不推辭,派人分頭通知國民,在一天清晨於寧吉爾蘇神廟前接受了恩喜這一職務。在民眾的壓力下,盧伽爾安達完全接受人民的選擇,搬出王宮,移居郊外莊園。那年為公元前2378年。

烏魯卡吉納接管恩喜權力後,果然不負重望,改革的措施一項接一項地公布了。社會上一部分人的要求得到滿足。他首先召回盧伽爾安達派往各地的稅收官員。這些人在地方上不受歡迎,這一舉措使百姓和稅官們都皆大歡喜。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再收取稅款了,隻是降低而已。烏魯卡吉納富有一定的政治經驗,深知沒有稅收,國家機器就無法運轉。對於激怒一時的殯葬費,他也著手加以解決,降低一半,基本上恢複到漲價前的收費標準。

由於前任恩喜帶頭以權謀私,侵吞公產,下麵一些官員也效仿著貪贓枉法,巧取豪奪。例如:漁民若沒有伺候好管船的官吏,便有被沒收船隻的危險;農牧民要獲得剪羊毛的許可,就需事先向管理人員行賄;管糧食的人可隨便到平民的果園裏摘果子,挖樹苗;當官的買平民的房子、牲畜,可以不給現金。烏魯卡吉納明令禁止這些違法行為。盧伽爾安達霸占的土地全部收回,交還給神廟。產權的管理由僧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