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蘇美爾人與楔形文字(1 / 1)

位於西亞的兩河流域是迄今為止所知道的人類最早文明的誕生地。兩河即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它們都發源於土耳其境內,流經伊拉克後進入波斯灣。兩河流域一向有“西亞走廊”之稱,古希臘人稱其為“美索不達米亞”,它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兩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是蘇美爾人。5000多年前,蘇美爾人就會燒製陶器了。他們製做的彩陶色彩鮮豔奪目,人們生活用的酒杯、油缸、爐子、燈盞幾乎都是彩陶。

經過漫長的勞動與生活,勤勞的蘇美爾人在圖畫文字基礎上創造的楔形文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一個由音節符號和音素符號組成的集合體,總共有350個。最初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若要表示複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牛”加“山”,就是“野牛”;“眼”加“水”就是“哭”等。隨著文字的普遍使用,一個符號又代表了多種意義。因為蘇美爾人通常用平頭芒稈在未幹的軟泥版上印刻出字跡,筆道非常自然地由粗到細,像木楔的形狀一樣,因而得名。最初,蘇美爾人把楔形文字刻成直行,自右上方下行,但很不方便;後來便改為每行由左至右,各行自上而下的書寫順序了。

人們所讀的“書”也是用泥板做的,每塊泥板重約1公斤;50頁的“書”就重50公斤。平時,這種“書”都是有規則地擺放在特製的木架上,學習時才把它從木架上搬下來,學完後再搬回原處。那時候,讀書也是個“力氣活”。泥板上有細繩劃好的一行行格子,以保證字刻寫得整齊。刻好字後,再把它放在火上烤幹,一頁“書”便製成了。

蘇美爾人的學校主要培養書吏,學生都須是貴族子弟。學校一般附設在神廟裏。

楔形文字後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給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文化遺產繼承了過來,並且有了更大的發展。

兩河流域的人民還發明了最早的陰曆。古巴比倫人根據月亮圓缺的規律測定,一年分12個月,每月以剛剛露出月牙來的這一天作為開端,以月亮最圓的一天作為月中,以月亮又變成月牙的那天作為一個月的終結。這樣,一年中便有6個月為30天,6個月為29天,一年共有354天,比太陽年365天少11天,過兩三年後就差一個月。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聰明的巴比倫人為此想出了設置閏月加以調整的辦法。閏月加在6月和7月之間,叫作“第二愛路爾月”。但兩河流域的天文知識與占星術緊密相連,所以帶有許多迷信成分。

在建築上兩河流域也非常聞名。居住在那裏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拱門、拱頂和穹隆結構,並經常用於陵墓和房舍的建築之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宮裏的“空中花園”。由於兩河流域的石材十分缺乏,建築材料一般都采用生磚(土坯),所以不能像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廟那樣堅固耐久,長久保存。但從它的斷壁殘垣之上,仍可窺視出當年曆史的印跡。

在發明了文字之後,人類記錄曆史、交流思想就不再借助於結繩記事,而用書寫出來的文字。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並不斷地改進這種古老的文字,經過一千多年左右的演變,到了公元前2000年前後,楔形文字已經流傳很廣。

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含有字母文字的因素,在幾百個音節符號中,已經有了與母音符合的幾種字母的符號,不過它還沒有發展到拚音文字的地步。由於它語法規則複雜,學習使用難度大,所以在使用了兩千年之後,於公元前後,楔形文字被先進的字母文字所代替,沒有人再使用它,從而形成死文字,淹沒於曆史古跡中。直到一百多年前重新發現,又經過學者的幾十年研究,才於19世紀中期重見天日,成為發掘古代兩河流域曆史文化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