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豐富的外語知識有了用武之地,人類破譯象形文的夢想在他手裏實現了。商博良發現,古埃及人寫國王名字時,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麵劃上粗線。“羅塞達碑”上也有用線條框起來的文字,是不是國王的名字呢?經過不斷探索,商博良終於對照著希臘文,讀通了埃及國王和王後奧帕特拉這兩個象形文字,它們可以從右到左,也可以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拚讀出來。商博良由此確信,象形文字中的圖形符號,總的來說,代表的是發音的輔音符號。1822年9月27日,商博良在皇家科學院宣讀了關於象形文字釋讀的學術報告,這標誌著一門人類知識的新學科——埃及學的誕生。古埃及5000年曆史的寶庫向人類敞開了大門,而這位天才的埃及學之父當年才32歲。兩年後,商博良發表了關於象形文讀寫法的專著。
原來,羅塞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侶們,給當時的國王歌功頌德而刻寫的。這位國王就是第十五朝法老托勒密。小小的羅塞達城,由於有了這塊借以解開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的石碑而舉世聞名。
埃及的象形文字產生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它同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的,但這種文字最初僅僅是一種圖畫文字,後來才發展成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種符號組成。表意符號是用圖畫來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及定義。但是表意、符號都不能表示字的發音,因此古埃及人又發明了表音符號。表音符號也是一些圖形,它共有24個子音,在這一基礎上,又構成了大批的雙子音和三子音。如口為單子音,發“Y”的音,燕子為雙子音,發“WY”音,甲蟲為三子的雙子音和三子音。如口為單子音,發“HPR”的音等,但這些發音都不止表達一種意思。為了區分不同範疇的符號,古代埃及人又發明了類似於漢字中的部首偏旁的部首符號。絕大多數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號。
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古代埃及曆史的不同階段,隨著社會生活的需要出現過多次變化。中王國時期出現過祭司體,後期埃及時出現過民間體,在羅馬統治時期又出現了科普特文字。由於種種曆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沒能發展成字母文字。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卻對腓尼基字母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腓尼基拚音字母,為世界各地拚音字母之始。
古代埃及曆史,從公元前3500年左右城邦的出現開始,到公元前525年被波斯所征服為止,除有過希克索斯人入侵外,基本上保持了埃及文化的單一發展過程。但由於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難,隨著古埃及的滅亡,這種文字逐漸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正是由於羅塞達石碑的發現和商博良對埃及象形文字解讀的成功,才使古埃及曆史全部展現在我們麵前。令人惋惜的是,勤奮的商博良卻因勞累過早地離開了人間,曆史將永載他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