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證據確鑿,爭執不下,買主隻好尋找賣牛的“主人”去了。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滿頭大汗的買主一人回來了,沒有找到“主人”,無奈隻得找西原村的人。但經打聽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人。失望的買主,原想:這小夥年輕,賣牛不在行,像這樣的頭梢子牛少說也得九百七八,還要現款。結果八百五達成協議,中午就買好,他想天還早,就像前幾次一樣,原地又碰買主,雖然等三四小時,少說了得賺利百十元。誰知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一場美夢就這樣……不,他已掏了800元呢!

雙方爭執不下,隻得找公家,派出所、市管會聯合處理決定:雙方證據實在,買主找不到“賣主”,但失主卻找到自己的牛,牛歸老四。買主出了800元現款,失主給300元現款,把牛拉走。雖然雙方都不願接受,特別是穿中山服的買主,搞生意以來,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吃過大虧,有什麼辦法,物歸原主嘛!別說還給300元,就一分不給,也是沒辦法的。因為他前幾次見過這樣的事。

老四臉上也露出不服氣的神色,在眾人的勸說下也隻得如此。可哪來的現款呢?幾個村裏人,雖然他們都等著買東西,但又同情老四,寧願自己空手回家,也要成全他。於是五六個人湊了300元,牛拉走了。而穿中山服的買主拿著300塊錢,發出了最後的悔歎:“今輩子再也不拾這號便宜了,也許是虧了人,自己也不得好吧!”但他隻能在內心這樣想,卻不願說出口。

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好心的人們都在為老四慶幸,為買主惋惜。

夜幕降臨了,鄉村的夜晚,安謐而恬靜。夜已很深了,唯有老四家,燈光明亮。燈下坐著老四和他才從河南來探親不幾天的妻弟。兩人麵帶笑容,酒量也有六七成了,說話聲音很低。

“姐夫,怎麼樣?”說話人一口河南腔:“淨利500塊,哈,哈……”

“好,好,吃菜,喝。”老四也合不攏嘴地應付著。

“這300塊給你,過上10來天再給人家還。”

“嗯,嗯。”老四喜上眉梢。

“姐夫,這事你下的工夫大,再給你300,我拿200.”河南腔像是用商量的口氣說。

“不,不,一人一半。”

“哈哈……”

原來是遠客拉著賣牛,方圓人並不認識他,何況他賣了牛就匆匆忙忙離開市場。姐夫後邊找牛,倒是理直氣壯,不費半天工夫,腰包裝了250.

生活就是這樣,一些人表麵上倒很憨實,但心懷叵測,耍過伎倆後,說話做事還要抬起頭,顯露出他們麵目的虔誠。

“老實人”演出這場“戲”,難道是喜劇嗎?

選自《延安文學》1984年第1期

作者簡介:

王建平,筆名韓平,男,1957年生,黃陵侯莊鄉人。大專文化,中學教師。先後在《延安文學》《延安日報》《黃陵文學》等發表文學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