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1 / 1)

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瓦解,新時代的來臨,中國的思想界、認識界也經曆了一場大變革、大刷新。以章太炎、胡適、魯迅、郭沫若、翦伯讚,乃至毛主席為代表的新一代思想家、學者、評論家對於曹操的看法就通脫了許多,沒有再抓住曹操在傳統政治道德上的缺陷大做文章,而是極力地肯定了曹操的才幹以及他在曆史進程中所發揮的客觀推動作用。

比如說國學家章太炎,他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試圖為曹操翻案的學者,他的《魏武帝頌》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最後歸結曹操,說他“信智計之絕人,故雖譎而近正。”

比如說胡適,他研究《三國演義》,認為羅貫中寫這部小說的時候,也並不是隻寫曹操的壞處,也有幾節寫了曹操的好處,但是千百年來習鑿齒、朱熹等人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帶著這種固有的觀點來閱讀《三國演義》,自然對曹操就有很大的意見,但這也說明了《三國演義》這種小說的巨大魔力。

錢玄同的觀點則更代表了新時代的那些人的一些看法,他說,蓋曹操固然是壞人,然劉備亦何嚐是好人,論學、論才、論識,劉備遠不及曹操,論居心之不良,劉備、曹操正是半斤八兩。

然而錢玄同的這話卻是有待於爭議的。站在現代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能說謀圖帝王之業就是“居心不良”。但是很多的國人,乃至很多社會名流都因中國的革命而對過去的帝王產生了深刻的厭惡,所以就產生了謀圖帝王之業的人一般不是什麼好人,謀圖帝王之業也不是什麼好事兒的想法。最典型的要數金老的《天龍八部》,他刻畫了慕容複這麼一個汲汲於帝王之業的人物,而且寫他為了自己的帝業,可以不擇手段,並且最後不叫他成功,還叫他失心瘋,瘋掉,這其實很有意思地說明了現代中國人對於帝王的一些看法。

再比如說大思想家、大文學家、革命家魯迅先生,說曹操“至少是個英雄”,並且把文藝中的曹操和曆史上的曹操嚴格區別開來,讚揚其才幹和事功,批評他為人和手段的虛偽,並且說自己也“總是非常佩服他(指曹操)”。

這就為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等學者為曹操翻案奠定了基礎,20世紀50年代,郭沫若先發表了《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等文章,一改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試圖重塑曹操形象。一時間,在學術界激起了軒然大波,不數月,便有數以百篇計的文章撰就和發表,如翦伯讚、王昆侖、吳晗、譚其驤、尚鉞、束世澄、鄭天挺、嵇文甫、唐長孺、繆鉞、周一良、吳澤、何茲全、楊寬等學者都參加了討論,形成了廣泛的評曹熱潮。

其中翦伯讚發表了《應該替曹操恢複名譽》的文章,認為,“曹操不僅是三國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並且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有數的傑出人物。”雖然對於曹操的曆史作用評價過高,但矯枉過正,對於流傳千年的對曹操的歪曲評價來講,不失為一種新鮮的思想,以至於毛主席也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傑出詩章。

中國人對曹操的認識和看法煥然一新,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