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鬼吹燈》一出,盜墓小說開始風靡中國,其中有不少是談到曹操盜墓的,我們前麵也已經說過曹操為了恢複和發展經濟,決心悖逆當時的道德,取富於死人,所以設置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這樣的官職來專管專行,這被敵方袁紹的筆杆子陳琳作為一件很大的罪過,鄭重地記載在了《討操檄文》中,並予以大張撻伐。也有人說,曹操之所以主張薄葬的一個心理因素就是害怕後人盜墓。
其實中國曆史上流行過很多次“盜墓熱”,比如漢末、三國、東晉乃至隋唐、民國時代,都有很著名的盜墓事件流傳下來,比如汲塚遺書、孫殿英盜慈禧墓等等,可見中國人對於未知領域又超科學之外的興趣是異常濃厚的。
那麼,曹操死後的墓葬又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呢?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羅貫中發揮自己的想象,結合曹操素來的性格和習慣,寫道,(曹操)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羅貫中這麼一寫,伴隨著名著《三國演義》的流布,“七十二疑塚”之說走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例如清代的大文學家蒲鬆齡就是一例,在他著名的《聊齋誌異》中有一則故事就是專門講述人們盜挖曹操墓的,下麵我們把這則故事摘錄下來,以饗讀者。由於原文是文言,現在我們把他翻譯成白話:
許昌城外有一條河,河水洶湧湍急;靠近山崖的地方,河水既深且暗,水流尤急。正當盛夏時節,有一個人在此處下河遊泳,忽然好像被刀斧劈過一樣,浮出水麵時已經被攔腰砍斷。後來,又有一個人遭遇了同樣的命運,一時弄得人心惶惶。縣令得知此事,便叫人將上遊的河水閘斷,再將出事地點的河水抽幹,結果發現:山崖下麵有一個深洞,洞中設置了轉輪,轉輪的每一個葉片上都安裝了明亮鋒利的刀刃。當湍急的流水衝擊轉輪時,轉輪就不斷地飛轉,若有人碰上,就會被轉輪上的刀刃劈斷。縣令命人把轉輪的葉片一個一個地卸掉,走進洞內,又發現有一塊小碑,碑上刻有漢代的篆體字。經過仔細辨認,原來是曹操的墓碑!大夥破開棺木,將曹操的屍骨拋散,把裏麵的各種金銀陪葬品統統取走了。(《聊齋誌異》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故事的後麵,還有蒲鬆齡作為異史氏所作出的評價,無非是說曹操你再奸詐又有什麼用呢,最後還不是被人發掘出來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