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祭祀總體環境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整修後黃帝陵建築莊嚴、古樸、肅穆的風格,地毯、旗幟、條幅等造型運用黃、灰、紅三色布局在不同區域,將會進一步渲染祭祀大典的整體效果。
三、主祭、陪祭人和主持人服裝的款式設計,借鑒漢代袍和坎肩的特點,色彩、紋飾的運用,具有較強的視覺效果。
四、祭器可以采用仿商周青銅禮器。“九鼎八簋”凝重大氣,可依次擺放在黃帝像正前,兩側為編鍾、編磬,其他禮器件數不宜過多。旗幟以太常和龍旗為主。
五、樂舞四段式設計構思新穎,以表達先民對黃帝的祭拜和象征中華民族的團結與複興,有助於增強祭祀活動感染力。時間應控製在8到10分鍾內為宜。
六、黃帝石畫像東西兩側立麵和基座上的“四神”與“五嶽山水”紋飾,可以采用減地平雕加線刻,但黃帝像不應做過多處理。
七、同意黃帝陵祭祀禮儀方案。建議做進一步修改後,報請國家有關部門和陝西省政府批準,自2004年起在清明祭祀大典中實施,並不斷加以完善。
黃帝陵祭祀禮儀方案(北京)論證會
專家具體意見
一、關於鳴放禮炮34響
這是依據現在行政區劃設置。如果今後行政區劃變小,省份增多,祭祀時間會很長。最好采用3響或者9響。“九”是中華民族傳統最高禮數,以9響為宜。
二、關於服飾
1.祭祀是當代人的活動,要反映當代人的理念,不一定非要拘泥漢式。穿袍有宗教化的感覺,服裝應體現莊嚴、肅穆,參祭人應著正裝,戴佩巾(圍巾)為宜。
2.要明確界定主祭人概念。如果主祭人是司儀,也可以考慮穿一點前人的服裝以示紀念,但如果主祭人是國家領導人或省級領導一定要著正裝。
3.佩巾(圍巾)有較好的紀念性。佩巾設計要長一些到膝蓋,類似藏族哈達,可通過不同顏色、款式、紋飾等區別主祭、陪祭和參祭人。
三、關於樂舞
1.因為是祭祖活動,樂舞也應體現莊嚴、肅穆和古樸的氛圍,應當講究深沉、含蓄、豐富內涵,避免過於藝術化、劇場化、戲劇化傾向。
2.音樂既要達到傳達曆史信息,又要讓當代人能夠接受,笛子是重要樂器,而且要突出五音節、七音節律。
3.音樂總體速度偏快,顯得大氣度不夠,應將音樂速度降下來,古樸感、莊重感才會得到加強,特別是一、四樂章。
4.樂舞台的設計,高低寬窄要適度,既要考慮參祭人觀看,又要考慮活動結束後方便人流到大殿瞻拜,台麵設計不能太寬。
四、關於祭器旗幟
1.祭器不應太繁雜,數量不宜太多,體量可大一些,簡潔、明快即為莊嚴,要符合美的原則。
2.旗幟總的高度(4.5米)應降低,數量(100多麵)也應減少,否則就會影響祭祀大殿的氣勢。
五、關於環境的色彩
黃、灰、紅三色中,黃、灰色顯得過多,要適當增加一點紅色(土紅),以反映現在的精神。應根據活動情況配置好三者的比例。
六、關於黃帝像的設計
黃帝像底座要抬高一些,現在石畫像設計正麵顯得太方,應保持與大殿比例協調。像周圍的裝飾要古樸,有的地方可光一些,有的地方要粗糙些。
七、關於文字的定位問題
凡文字中涉及華夏民族,一律改提為中華民族,應考慮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從民族團結的關係上更好的把握。
二、民祭
自民國二十四年開始,每年的清明節伴隨公祭都舉行民祭活動,但民間祭祀無固定的儀式,往往根據祭奠者的願望及習俗而定。20世紀80年代,黃陵縣政府對清明節民祭試行改革,但仍然是沒有統一的時間、儀式的規定。1980年恢複祭陵活動以後,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謁陵拜祖者更多,他們用各自的風俗和方言來歌頌祭奠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
1988年,黃陵縣恢複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民祭軒轅黃帝逸仙盛會。民祭活動熱烈淳樸,程序是:(1)全體肅立。(2)各界代表就位。(3)擊鼓鳴鍾。(4)奏古樂。(5)祭奠(敬獻花籃、花圈,群眾代表敬獻三牲祭品,上香,燒紙,奠酒等)。(6)行三鞠躬禮。(7)恭讀祭文。(8)鳴放鞭炮、繞陵一周(由鼓樂隊前導,主祭、陪祭人依次繞行)。(9)祭陵留影。(10)植紀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