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二十八宿旗。
(9)猛獸猛禽旗。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以雕、□、鷹、鳶為旗幟。”實際上就是率領以這些猛獸猛禽為圖騰的部落軍隊,故製熊、羆、貔、貅、□、虎、雕、□、鷹、鳶旗各一麵。旗杆用鈦鋼管製作,高10米。
兵仗8對(16件)
鉞二、戚二、斧二、刀二、戈二、戟二、矛二、殳二。通長均50厘米左右,朱漆柄,銅鐓。
《軒轅黃帝頌》樂舞設計方案
黃帝大祭的樂舞將作為大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次隆重、規範地作為國家級祭祀的禮樂告祭黃帝。
黃帝大祭樂舞體現莊嚴、肅穆、典雅、古樸的主祭風格,深入挖掘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精神內涵,強調今人及後人在精神上與先祖的連接,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世界華人的團結與凝聚作出貢獻。
《軒轅黃帝頌》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祥雲吉雨
第二樂章:百獸率舞
第三樂章:中華鼓魂
第四樂章:馭龍飛天
第一樂章 祥雲吉雨
“雲門大卷”是黃帝時期的樂舞,是為頌揚黃帝創製萬物,就像能帶來潤育萬物之雨露的祥雲那樣,無處不在。以雲為內容的樂舞,祈願福佑中華大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象征九鼎之尊的鍾鳴、鼓聲、人聲合唱(無字歌)30名樂者和90名歌者擁入祭祀大殿的左右台階兩側。24名男子高舉雲旗入場,三叩九拜祭禮,24名女子,身著白衣長袖翩躚而舞,歌頌黃帝的盛德。
第二樂章 百獸率舞
“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闕”。這是遠古最早的圖騰崇拜和最早的舞蹈形式。
鳥鳴鳳飛、百獸率舞,20名少女伴著鳳凰,20名壯男伴著熊、羆、貔、貅、□、虎、豹和其他動物(如人馴化的牛、羊、馬等)。20名頭戴圖騰麵具的部落首領,手拿著羽毛編織的鳳旗、花杆等飾物,揮舞著鳥羽、獸尾、圖騰柱,踏歌而舞,祭奠著遠古的先民和祖先,歌頌黃帝的恩德和仁愛之心。
第三樂章 中華鼓魂
擂鼓撼天動地。由60名壯士組成的鼓陣,鼓是號令,鼓是士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昂揚。對應的鼓陣,變化成各種隊形,最後所有的鼓聚集在一起,管弦、笙簫推向最後的輝煌——氏族的統一、文明古國的建立、軒轅被萬眾擁戴為黃帝,莊嚴、古樸的合唱《軒轅黃帝頌》:
橋山巍巍,沮水長長
五千年文明開啟曙光。
緯地經天拓洪荒。
華夏一統日月朗。
啊!龍吟鳳歌,國運永昌,
黃帝功德,萬代頌揚。
大的鼓陣:用盤鼓、洛川蹩鼓、韓城行鼓的素材,重新結構,變成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表現中國人生生不息、發奮圖強的堅強信念。
第四樂章 馭龍飛天
緊接《軒轅黃帝頌》。
“祥雲吉雨”“百獸率舞”“中華鼓魂”聚集在祭祀大殿前。1000隻鴿子飛向藍天,鼓陣繼續著——一條巨龍騰空而起,象征著黃帝的精神。子民們三叩九拜地祭拜著黃帝。
《軒轅黃帝頌》音樂及背景音樂方案
在規範祭陵實施後,視覺內容及環境將得到空前的改善和完備,因而聽覺上的完善與整合也勢在必行,這對於大幅度提高祭祀樂舞質量、優化祭祀環境是極其重要的。
經過陝西、北京兩地專家論證、審定,對音樂給予了基本肯定,並提出了一些建議,根據這些建議,調整和修改後的音樂內容如下:
一、祭祀音樂:黃鍾大呂頌軒轅(時間1分鍾,見祭典程序中第三項)。
二、樂舞《軒轅黃帝頌》:
第一樂章:祥雲吉雨。音樂力求莊嚴、古樸、典雅,在鍾鼓聲的襯托下,用人聲親切而又虔誠的詠歎,營造出祥和的氛圍。
第二樂章:百獸率舞。采取主題變奏曲的結構形式,風格力求絢爛多彩、形象生動,擬用民族吹打樂與人聲合唱的結合,展示出團結的盛況。
第三樂章:中華鼓魂。音樂以中國民間吹打樂為基本素材,用多種不同的鼓構成豐富的鼓樂,來昂揚民族精神、鼓舞人民士氣。同時,以快板的速度逐漸推進,用銅管樂器演奏出號召性的旋律,將樂曲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