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對黃帝的祭祀有較大的變化。首先是明代取消了郊天禮中用五方帝從祀的做法。圜丘祭天為古時最隆重的禮儀,且最早配祭黃帝,而後演變為配祭五帝。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大興百神之祀,命李善長研究祭天之禮。李善長提出祭祀昊天上帝不必以五帝從祀。朱元璋采納其建議,進一步簡化繁縟禮儀,“□正祀典,凡天皇、太一、六天、五帝之類,皆為革除”,改變了祭祀天地時以五方帝從祀的傳統。明代也沒有五時迎氣的做法。其次,明代發展了在中央設曆代帝王廟祭祀曆代帝王的做法。明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建帝王廟於京師,祀三皇五帝及漢唐創業之君,每歲春秋致祭。“帝以五帝三皇及漢唐創業之君,俱宜於京師立廟致祭,遂建曆代帝王廟於欽天山之陽。”七年,又“令帝王廟皆塑袞冕坐像,惟伏羲、神農未有衣裳之製,不必加冕服”。洪武二十一年(1388),因京師帝王廟發生火災,改建於雞鳴山。明成祖遷都北京,在京城建曆代帝王廟前,一度將曆代帝王附屬於天地祭祀。嘉靖十一年(1532),複在北京建曆代帝王廟,恢複常規的致祭。再次,明代對黃帝陵寢也非常重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認為軒轅黃帝不僅是醫家的祖師,也是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洪武三年(1370),他派遣使臣到全國各地調查,查明各行省有先代帝王陵寢79處。洪武四年(1371),“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陳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漢光武,洛陽祀漢明帝、章帝,鄭祀周世宗,鞏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滎河祀商湯;在山東者二:東平祀唐堯,曲阜祀少昊;在北平者三:內黃祀商中宗,滑祀顓頊、高辛;在湖廣者二:酃祀神農,寧遠祀虞舜;在浙江者二:會稽祀夏禹、宋孝宗;在陝西者十五:中部祀黃帝,鹹陽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漢高帝、景帝,鹹寧祀漢文帝,興平祀漢武帝,長安祀漢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憲宗,涇陽祀唐宣宗”(《明史·禮誌四》)。又派遣秘書監丞陶誼等人對橋山黃帝陵廟進行勘察、修葺,籌備祭祀儀式。同年,朱元璋降旨廢除了各地建立的“三皇廟”和“由十大醫師祭祖”的禮製,規定祭祀黃帝由皇帝或派遣大臣祭祀。橋山黃帝陵列為國家祭祀始祖的聖地,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稱、數量和主祭、陪祭官員姓名都要刻石立碑。又特遣中書省管勾甘赴黃帝陵致祭,這次祭祀留下了我們所見的最早的一篇祭祀黃帝的祭文。為了保護祭祖聖地,黃帝陵廟設五品護陵官二人。後來縣令即為護陵官,由五品官擔任。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降旨在軒轅廟大殿內塑造軒轅黃帝坐像一尊,以利後世瞻仰祭奠。
此後,三年一大祭,大祭時由皇帝親寫祭文,由太常寺派遣大臣攜帶香帛、貢品前來橋山祭祀。明朝諸帝對黃陵祭祀不斷,洪武四年、二十九年,永樂十二年(1414),宣德元年(1426),景泰元年(1450),天順六年(1462),正德元年(1506)、十一年(1516),嘉靖十年(1513)、三十一年(1552),隆慶四年(1570),萬曆元年(1573)、二十八年(1600),天啟元年(1621),均遣使赴黃帝陵祭祀。今黃陵保存有明太祖、成祖、宣宗、代宗、英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熹宗等皇帝遣使到黃陵致祭的碑文。
清代對於黃帝的祭祀沿襲明代,集中在兩大項:一項是中央曆代帝王廟展祭,多由皇帝主祭,春秋兩次祭祀。一項是黃帝陵廟致祭,多由皇帝派專員致祭,一般是每三年一次,也有臨時祭告。其他常年春秋之祭由地方官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