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五郊祀中最重東郊,《新唐書·玄宗紀》有開元十六年(728)正月“丁醜,迎氣於東郊”。《舊唐書·禮儀誌四》:“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又親往東郊迎氣,祀青帝,以句芒配,歲星及三辰七宿從祀。其壇本在春明門外,玄宗以祀所隘狹,始移於□水之東麵,而值望春宮。其壇一成,壇上及四麵皆青色。句芒壇在東南。”《舊唐書·歸崇敬傳》:“漢魏、周、隋,共行此禮。國家土德乘時,亦以每歲六月土王之日祀黃帝於南郊,以後土配,所謂合禮。”唐代土德,所以又比較重視黃帝之祀。
從黃帝陵廟致祭來看,隋代廢止了祀黃帝於明堂的做法,主要在圜丘祭天、孟夏雩祭和郊迎製度中祭祀黃帝。自隋唐起,朝廷在曆代帝王陵寢所在地進行祭祀。唐玄宗時製定的《開元禮》曾明確了一些帝王陵寢的所在地,但對於黃帝陵所在地尚未能確定,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坊節度使臧希讓上言:“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方饗祭,列於祀典。”這裏所說的坊州黃帝陵闕就是今黃陵橋山黃帝陵。唐代宗批準了這一請求,從而使此地黃帝陵廟致祭被納入祭典。
隋唐時期的黃帝祭祀還出現了一種新現象,那就是中央開始設立專門的三皇廟和五帝廟。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廟,另立廟祭祀三皇以前諸帝。唐玄宗時,除在京師祭祀三皇五帝外,又下詔在京師設三皇以前帝王廟,與三皇五帝廟相近,按時致祭。
四、宋元明清時期
宋元時期對黃帝的祭祀與前代相比稍有變化。從整體上來看,第一,沿襲了南郊祭天時五帝附祭和四時迎氣之黃郊;第二,曆代帝王廟中黃帝作為五帝之一受到祭祀;第三,黃帝陵廟致祭。在這整個布局中,原來的明堂報享五帝的製度逐漸消失,而曆代帝王祭祀的地位上升。
在宋元時期的黃帝祭禮中,黃帝陵陵廟致祭受到了高度重視。趙匡胤對軒轅黃帝的祭祀是很重視的,宋李昉《黃帝廟碑序》中記載,在開寶五年(972)時,趙匡胤降旨:凡前代帝王功德昭著澤及人民者都應崇奉,不得使其廟貌荒廢。當時軒轅黃帝廟被列為重點加以整修維護。同時規定朝廷對軒轅黃帝廟每三年祭祀一次。為了祭祀方便,把唐代宗大曆中設置的黃帝廟從橋山西麓移到今天黃帝廟所在地。
元代對黃帝陵廟的祭祀也很重視。《元典章》中規定:伏羲、神農、黃帝是開天辟地的先祖,國家應當祭祀。但是三皇被視為醫家的祖先,不再由皇帝親祭,而改由十大醫師主祭。在各地仿照“孔子廟”設立“三皇廟”,與社稷壇鼎足而立。“三皇廟”很快普及到了民間。各地“三皇廟”有時也稱“藥皇廟”。
宋元時期,除了朝廷對黃帝三年一祭外,還有一些名人到黃帝陵拜謁黃帝。如“文能治國,武能保疆”的北宋名臣範仲淹,於宋仁宗寶元三年(1040)到陝西就任後,專程上橋山致祭黃帝陵。元朝末年的著名道士張三豐,也曾經來到橋山,瞻仰了軒轅黃帝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