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劉宋皇子開殺戒(1)(3 / 3)

按說,劉義隆以三皇子的身份得以當上皇帝,自是多虧了徐羨之等把他的兩個哥哥殺了,又去迎他即位,他對徐羨之等應該感激才對。但權力之爭,利害攸關。文帝認為,徐羨之等人掌握大權,能夠舉手之間便殺了一帝一王,難保他們不會忽然間又向自己下手。而且“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劉義隆的親信步兵校尉孔寧子、侍中王華等嫉妒徐羨之、傅亮專權,日夜在文帝麵前講徐羨之等人的壞話。於是文帝決定以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擅殺營陽王和廬陵王的罪名,將他們處死。

那天是正月丙寅,有詔召徐羨之、傅亮入朝議政。這是經常的事,二人並不懷疑。徐羨之走到西明門外,突然接到傅亮派人送來的消息,說“殿內有異常處分”。原來謝晦的弟弟謝任職黃門侍郎,那天正好值班。他看到殿中布置了許多甲士,知道將對徐、傅二人不利,便派人給傅亮送信。傅亮這才把消息通知了徐羨之。

徐羨之聽到消息後,急忙折回府內,改乘輕車逃出城去。剛逃到離建康二十裏的新林,後麵便有急驟的馬蹄聲傳來。他知道追騎到了,料已萬難逃脫,便下車到一戶人家的陶灶內,自縊身死。

那傅亮給徐羨之傳信後,自己也騎上馬跑出城,卻被屯騎校尉郭泓追上,押回建康。

徐羨之和傅亮被處死了,當初弑君的還有一個謝晦。但他現在遠在荊州,手裏掌握兵權,而且他還曾經跟隨武帝劉裕多次出征,很有作戰經驗,要想擒他可不容易。文帝想使用檀道濟。侍中王華等認為當初檀道濟曾帶兵捉過營陽王,是“三相”的同夥,不可信任。文帝卻說:

“道濟隻是脅從,當時創議的並沒有他。殺害二王的事跟他也沒關係。如今我不計較他以前的過錯,轉而撫用他,給他立功折罪的機會,他又何樂而不為呢?”

果然,檀道濟奉詔後十分感動,急忙跑到建康,拜謁文帝。文帝問他討伐謝晦的策略。檀道濟說:

“臣以前跟謝晦一起隨同先帝北征,入關的十策之中九策是謝晦所提,他的才略和幹練的確很少有人趕得上。但他的缺點是,未嚐孤軍決勝,帶兵上陣不是他的特長。臣知道他有智謀,他也知道臣的勇猛。如果臣去與他對壘,擒他不是難事。”

文帝很高興,決定禦駕親征。派檀道濟做元帥,以到彥之為先鋒。到彥之先領軍出發,沿江而上,走到巴陵(今嶽陽市)下遊的彭城磯,便聽說謝晦軍的前鋒庾登之已經占據了巴陵。

原來謝晦在江陵聽到建康傳來的消息,知道徐羨之、傅亮和自己留在京中的兒子謝世休都死了,自然不肯束手待斃。他先為徐羨之、傅亮和謝世休舉喪,然後整頓兵馬,得精兵四萬人。於是給皇帝上表,申明徐、傅的忠貞,死得冤枉,還為自己辯解。表文大意說:

“臣等如想篡權,不為國家,那麼初廢營陽王的時候,任意擁立武帝某一個幼子為帝,誰能非議呢?而臣等卻寧肯流三千裏(此指從建康到江陵的水路路程),等待七十天,仰望鸞旗,擁戴陛下。但陛下卻聽信王華等奸佞的讒言,誣殺忠良。今臣率將士,繕治舟甲,以除君側之惡。”

謝晦派弟弟謝遁帶一萬人留守江陵,自己統率三萬水師順江而下,前往建康。目睹大軍船艦相接、旌旗蔽空,謝晦也不由臨流歎息說:

“恨不得以此作為勤王之兵!”

國家有難,前去援助,稱為“勤王”。而現在謝晦卻是帶兵征討皇帝,他自覺十分尷尬,所以才有這番歎息。

謝軍先鋒庾登之來到巴陵,聽說宋軍已溯江而上,便駐紮在巴陵,準備迎戰。這時到彥之已率軍抵達彭城磯。偏趕上天降暴雨,連綿不停,雙方便對峙起來。謝晦的參軍劉和之說:

“天降大雨,彼此相同。何況聽說檀征北(檀道濟任征北將軍)統率大軍將到,為什麼不趁他沒到的時候,先將眼前的敵軍消滅呢?”

謝晦聽了劉和之的話,便催促庾登之進兵。庾登之怯懦,不願打仗,推脫說水戰最好是火攻,他已命令小將陳佑做了一些貯茅的大囊,用時懸於帆檣,可以焚毀敵艦,但必須天晴才能使用。謝晦又聽信了,一直等了十五天,終於天晴了,謝晦下令進攻。

這第一仗謝軍打得不錯,連續攻下了宋軍占據的彭城磯和洲口柵。到彥之退到彭城磯對麵的隱圻。謝晦初戰告捷,十分高興,又給皇帝上表,說如果“陛下梟四凶於廟庭,懸三監於絳闕,臣便勒眾旋旗,還保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