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賭場上,坐莊的人管著發牌,掌握賭局。拿它來給政治生活打比方,坐莊的人就好比皇帝,因為全局由他操縱。
兩晉時期,在如今四川一帶有一個小國,十幾年時間竟換了四個皇帝。因而我們又把這個故事叫作“輪流坐莊”。
一
這個小國原先叫成,後來又改稱漢,於是曆史上就把它叫作成漢,是兩晉時期的十六國之一。
公元4世紀初,正是“八王之亂”打得頂熱鬧的期間,一些老百姓為了逃避戰火和災荒,流亡到蜀中,稱為流民。
我國古代有個少數民族叫作氐族,殷周至南北朝時期分布在今陝西、甘肅、四川等省,從事畜牧和農業。他們大量接受漢族文化和生產技術,說漢語,穿漢服,用漢族文字,並以漢姓為姓氏,到兩晉時期就和漢族基本上沒有多少區別了。其中蜀中巴山一帶的氐族,又稱為巴氐。
巴氐族中有個首領,名叫李特。他為了反抗當地官府的壓迫,聯合了進入蜀中的流民,舉行起義。朝廷派大軍圍剿。李特和次子李蕩戰死,他的三子李雄繼續戰鬥,於公元303年攻入成都。群眾推戴他做了成都王。年號建興。那是晉惠帝永興元年,即公元304年的事。到了公元306年,李雄即皇帝位,國號大成。
李雄的皇後姓任,沒生兒子,李雄的十幾個兒子都是庶妃生的。他哥哥李蕩死後,李雄就把李蕩的兒子收過來讓任後撫養。公元324年,李雄已經做了十八年皇帝,還沒立太子。群臣要他在自己的兒子中選一個,但李雄卻說:
“我哥哥(指李蕩)是先帝(指李特)的嫡子,既有才能又有大功,可惜在大事垂成之前捐軀了。朕常常悼念他。按說這帝座應該是他的,朕不過是暫署罷了。因此我要立哥哥的長子李班為太子,讓他繼承先人的事業。而且李班仁孝好學,必能不辜負死去的先烈。”
李雄的叔叔太傅李驤和司徒王達諫他說:
“古代先王定下立嗣必立子的規矩,為的是定名分而防止篡奪。曆史上有不少這樣的教訓,不可不認真考慮。”
可是李雄不聽。
李驤退出後流涕說:
“國家的亂子從此開始了。”
不過李班為人倒是不壞,他謙恭下士,一向遵守禮法。所以李雄每逢和群臣商議大事,都要李班參加。
公元334年,也就是大成玉衡二十四年,李雄的頭上長了一個惡瘡,竟把他曆年戰爭中各處所受的舊傷引發了,身上好幾個地方潰爛化膿,發出十分難聞的氣味。他的幾個兒子都避得遠遠的,隻有太子李班晝夜服侍他,有時好幾天不脫衣服。李雄的頭瘡裏麵憋膿了,腦袋漲疼得受不了,又沒有辦法把膿排出來。李班就用嘴去吮,把膿一點點吸去,他麵上一絲也沒有厭惡的神色。李雄很感動,覺得立李班為太子立對了,這樣的人將來當皇帝,定能使國家強大興旺。
不久,李雄病故了,太子李班即位。
李雄死前曾有遺詔,讓大將軍建寧王李壽輔佐太子。李壽是李雄的叔叔、太傅李驤的兒子,曾率軍南征,擴展了國土,功勞很大。論起來他是李班的堂叔,所以要他輔佐李班。
李班即位以後,把政事都交給李壽及司徒何點、尚書王環等人,他自己卻拘守漢族的古禮,在李雄的靈前守孝,對外事一概不問。
李雄有個兒子名叫李越,封為車騎將軍,屯駐江陽。李雄死後他到成都奔喪,對李班繼位十分不服,認為自己弟兄十幾個人,誰不可以做皇帝,卻偏偏讓伯父的兒子來繼位!他跟弟弟安東將軍李期商量,想把皇帝寶座從李班手裏奪過來。
李班的弟弟李玕(gān)聽到一點風聲,向他哥哥告警,並建議李班下詔勒命李越回江陽原鎮,並拜李期為梁州刺史,讓他鎮守葭(jiā)萌。可是李班優柔寡斷,認為李雄還沒入葬,不忍心就將李越和李期遣走,想等大殮之後再說。並勸李玕說:
“我們都是兄弟,應該互相信任,不可心生隔閡,被外人恥笑。”
“可是並不是人人像你那樣坦誠呀!”
“我推心置腹待他,他又怎會負我!”
李班見李玕仍然悻悻不平,防他生事,竟讓他帶兵到涪州鎮守去了。
有句俗語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現在把它反過來用,李班這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他坦誠對人,可是別人卻不肯坦誠待他。一天夜間,李班又按時到李雄的靈前上香,李越帶領甲士闖進殯宮,將李班殺死在李雄的靈前。李班6月即位,10月被害,隻當了四個月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