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劉荊兄弟迷信惹禍(3)(1 / 2)

原來這碗肉的確是陸續的母親做的。陸母知道兒子蒙冤,押入京師後多日不歸,便趕來探望。但廷尉衙門不許探監。陸母苦苦哀求為兒子做碗菜,得到允許。陸續這才知道母親來了。

獄吏見這條在毒刑前堅強不屈的硬漢,麵對母親做的一碗菜竟如此涕淚滂沱,也很感動,便去告訴廷尉。廷尉又向皇帝奏報了。明帝動了惻隱之心,下詔將尹興、陸續等吳郡一幹人釋放,但卻禁錮終身(一輩子不得再出來做官)。

主犯楚王劉英自殺了,還有做假祥瑞、假圖讖的首犯顏忠、王平,在獄中忍受拷打,讓他們供出同謀。這兩個家夥自知已無生路,索性信口胡攀,想起誰就說誰。而審案的官員也由得他們說出誰就把誰抓來,關在監中嚴刑拷問,不由他不屈打成招。這一次,顏忠、王平二人竟然咬出了四名侯爺,他們是隧鄉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漠澤侯鄧鯉、曲成侯劉建。那時皇帝為這一案十分惱火,他不曾想到會有這麼多人想造反推翻他。因此下麵辦案的官員都惶恐不安,深怕把案子審出漏子惹皇帝發怒,因此秉著寧冤無漏的原則,凡是陷入的就無從幸免。而負責審“四侯”案的是侍禦史寒朗。他把“四侯”抓來審問。“四侯”異口同聲說,他們跟楚王素無來往,更不認識什麼顏忠、王平。寒朗也想,這四人乃是東漢開國功臣耿純、臧宮等人的子弟,蒙父兄餘蔭得襲封侯爵,他們還有什麼不滿意,而去隨楚王造反呢?他再把顏忠、王平喚到堂上,問他二人:

“你們是親眼看見這四位侯爺在楚王府中策劃叛逆了?”

“是,小人親眼看見。”二人同聲回答。

“那你說說,耿建是什麼樣子?”

“這,”顏忠想,封侯的多是武將,而武將大多長得魁梧,便隨口說,“耿建是個大個子,足有九尺(以前的尺比現在的市尺短些)高。”

“那麼臧信是白臉,是黑臉?”寒朗又問王平。

“黑臉。”王平猜著回答。

他們說得正好相反,耿建身高隻有七尺,而臧信卻是白臉。於是寒朗斷定顏、王二人乃是誣攀。

作為審判官,既然知道被告是冤枉的,應該怎麼辦呢?已經有過先例了。史書說:“是時,窮治楚獄,遂至累年。其辭語相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傑及考按吏,阿附坐死、徙者以千數,而係獄者尚數千人。”這裏所說的“考按吏”就指的是審案的官員。所謂“阿附”則是附和、迎合的意思。說句公道話,就被“坐”進去,也受處分。也就因為這樣,一件楚獄才拖了那麼長的時間,牽連了那麼多人。所以寒朗要秉公辦案,就不能不為自身的處境想一想。

然而一位正直官員的良心還是促使他去見皇帝,說:

“耿建等四人確實跟楚案無關,顏忠、王平二人乃是誣告。臣懷疑此案牽連的許多人大多類此。”

“那麼顏忠、王平為什麼要引出他們呢?”明帝問。

“臣以為,顏、王二犯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罪,認為所攀越多,越能證明此案不實,也才能夠翻案。”

明帝質問寒朗:

“你既知此案有冤枉,為什麼不早奏?”

“臣恐海內還有揭發楚案的人,故未敢遽行奏陳。”

“為什麼現在又說了呢?”

“臣怕冤案越積越多……”話未說完,明帝便怒喝起來:

“你竟敢持兩端?”吩咐殿側的衛士:“拉下去打!”

衛士要拉寒朗下殿,寒朗掙紮著說:

“請陛下聽臣一言,臣甘願就死。”

“你說!”

“臣說的俱是實話,並無一言欺君,無非是為國持正而已。”

“你跟三府(即太尉、司徒、司空府)商量過嗎?”明帝的火氣消了些,便又問。

“臣自知有可能受到族滅的處罰,故不敢連累別人。”

“你為什麼說要被族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