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劉荊兄弟迷信惹禍(3)(2 / 2)

“臣參與此案已有一年,不但未能盡得奸狀,反而為罪人申冤,故怕有被族滅的可能。但臣又不能不鬥膽進言,是希望陛下省悟。臣見那些拷問罪囚的人,都說罪囚們妖惡不道,人臣所應同憤,如說他無罪不如說他有罪,這樣就不會受責備。如此拷一連十,拷十連百。又,朝臣們上朝時,陛下問楚案審理得怎樣。大臣們順著陛下說話,還要講,‘按這樣的大罪,應該禍及九族,而陛下大恩,隻懲罰犯罪者一人,天下幸甚’。然而下朝之後,他們回到家中,便會仰天長歎。所以雖然不少人知道這案中多人蒙冤,卻沒人敢來觸怒陛下。臣如今把心裏話都說了,雖死無悔!”

明帝沉吟了一會兒,才說:

“你下殿去吧!”

過了兩天,明帝親自到洛陽監獄去審問囚徒,果然有許多人與楚案毫無關聯,都是蒙冤入獄的。明帝一下子放出一千多人。說來也巧,那時正趕上天旱,而當囚徒們紛紛出獄時,突然天降大雨。明帝也為之動容,認為是平反冤獄把上天給感動了,回宮後夜間還想著這件事,彷徨不寐。馬皇後也勸他,應該從輕發落。於是第二天明帝降詔,將洛陽獄中楚案的犯人多半赦免。隻有顏忠、王平二人未能得赦,後來在獄中自盡。

還有一些犯人押在楚郡獄中。當時袁安新任楚郡太守。他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到獄中審囚。查出那些與案子無關的人,準備上報朝廷釋放。府丞、椽史叩頭相爭,以為這是“阿附反虜,依法同罪”,反對他這樣做。袁安說:

“如有不合,我這個太守一個人連坐好了,與你們無關。”終於把蒙冤的人列案上報。正趕上明帝已經感悟,立予批複。因此得以釋放的有四百多家。

一件大冤案結束了,起因卻是一個迷信祥瑞和圖讖的王子的愚蠢。誰能想到上千人的身家性命,竟然被一隻小金龜、一隻小玉鶴和幾頁圖讖所葬送呢?有句成語叫“草菅人命”,我們可從這件事中得到解釋。

再來講講光武帝劉秀的第七個兒子淮陽王劉延的故事。

劉延出身皇家,養成驕橫的性情,尤其對下人更是嚴酷無情。明帝永平十六年,淮陽王府的仆人告發劉延和王妃的哥哥謝弇、王妃姐姐家的女婿韓光招引奸邪猾徒,在王府裏做圖讖,祠祭詛咒——又是一個王子的迷信活動。

案發之後,謝弇和韓光都被處死了。此外,受牽連的人有多少,史書上沒有具體數字,隻是說“所連及死、徙者甚眾”。至於劉延本人,則被徙調為阜陵王,隻享有兩個縣的食邑。

明帝去世後,章帝劉即位。建初元年,又有仆人告發阜陵王劉延和他的兒子劉魴逆謀造反。章帝覺得剛登基就把叔叔殺了不大好看,就把他再貶為阜陵侯,而食邑也隻剩下一個縣了。還不許他跟吏民來往,免得他惹是生非。

又過了十一年,章帝下詔恢複劉延的王位,仍然做阜陵王。

劉延死於和帝永元元年,總算是病死的,不像另兩個迷信的王子那樣自殺而亡。

讓我們以一個跟劉荊、劉英、劉延性情相反的王子的小故事作為本章的結尾。這個王子叫劉睦,是光武帝的侄子北海王劉興的兒子,跟明帝叫叔叔。劉睦從小好學,光武帝和明帝都很喜歡他。他襲爵做北海王。有一年正月,他派北海王國的中大夫去京師朝賀。中大夫臨走的時候,劉睦問他:

“皇上假如問到寡人,大夫怎麼回答呢?”

中大夫說:

“大王忠孝仁慈,敬賢樂士,臣不敢不說實話。”

“唉!”劉睦歎口氣說,“你那樣說是害我呀!你說那些是我小時候的事了。如今你對皇上說,我自從襲爵以來,誌氣衰惰,貪戀酒色,喜歡打獵,這樣說才是向著我哩!”

劉睦為什麼要撒謊,故意貶損自己呢?那是讓皇帝放心,這個荒唐王子胸無大誌,不會奪他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