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劉荊兄弟迷信惹禍(2)(2 / 2)

原來他封的爵士中有個“男爵”名叫燕廣。這家夥嫌他的爵位低,竟跑到洛陽去告發。朝廷這才派員來調查,有燕廣做內線,楚王府中的一切勾當當然很容易便查清楚,回去便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請皇帝判楚王死刑。

明帝卻還念著兄弟之情不忍殺他,隻是把他的楚王廢了,把他安置到丹陽郡的涇縣,賜給他湯沫邑五百戶。他的家屬也沒牽連,母親許太後仍然住在楚王宮,並不須交回太後的璽綬;劉英的兒女已有封號的(指朝廷給的封號,而不是劉英自封)仍然保留,食邑也不收回。這總算是夠寬大的了。

皇帝派大鴻臚的官員持節送劉英到涇縣,準許他帶原有的奴婢、工匠、吹鼓手和藝人隨行。還準許他帶些兵器,以便閑時打獵。一行人坐著車(有篷幕的車),吹吹打打,來到涇縣。但他住進的卻不是飛簷鬥拱的殿堂,而是老百姓家一樣的草屋,再加上隨行一幫人都須他養活,三十三年來他錦衣玉食,何曾受過這樣的罪!一氣之下,竟然自殺了。

這是又一個因迷信而自殺的王子。

楚王劉英死了,但案子遠沒了結。皇帝首先是賞功,那告發楚王的燕廣這次真的封侯了,而且是貨真價實的、皇帝親封的折奸侯。至於罰罪,皇帝窮治這“楚獄”,時間竟然經年。死的不算,光流徙的就達一千多人,還有數千人捕在獄中審問。

受牽連的人中官職最高的是司徒虞延。東漢光武帝以後,朝廷改丞相為三司,又叫三府,即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食祿萬石。這虞延身為丞相,為什麼還會受到牽連呢?隻不過是一時疏忽而已。

原來楚王敗露,先有人知道,告訴了虞延。虞延有些不信,因為楚王是皇帝的哥哥,不大可能造反;而且造反不動用軍隊,怎會成功?因而便拖延了幾天,沒奏告皇帝。等到燕廣上告,虞延才來稟報,明帝火了,下詔書切責虞延。虞延便畏罪自殺了。

至於興起大獄,卻由於在楚王府中抄出一本《名士錄》。原來楚王劉英喜歡結交賓客,聽人說某某人有學問,某某人有才能,他就抄到一冊書上,留著將來有機會結交。這些人名中,有的是楚王熟識的,有的則隻是慕名,連麵也不曾會過。可是明帝卻神經過敏,認為這冊上的人都是楚王的同謀。於是大抓特抓,押來洛陽,由廷尉審問。如不承認,說不得鞭笞、燒灼,各種刑具輪流施用,酷刑之下,製造了多少冤案。

名冊中有個吳郡(今蘇州)太守尹興。吳郡跟楚地相距兩千多裏,他跟楚王從未謀麵,卻也成了楚王的同黨。把尹興捉來不說,那吳郡衙門的屬官也抓來五百多人。這些人根本不認識楚王,又怎麼招供?結果拷打死了一多半。有些人經受不住拷打,隻好胡亂承認,暫免皮肉受苦。隻有吳郡門下椽(太守的助手)陸續、主簿(負責文書的官員)梁鴻、功曹使(掌管考察的官員)駟勳三人,備受五毒,肌肉都潰爛了,卻還堅持,始終不肯承認。有一天,獄吏送給陸續一碗燉肉,陸續接過碗先是一愣,接著抽泣起來,身子難受得直哆嗦。獄吏問他為何悲哭。陸續說:

“為人子不孝,連累老母,千裏迢迢來看我,母子卻不得見麵,所以難以忍淚。”

獄吏問他何以知道是母親來了。陸續指著碗裏的肉說:

“我母切肉,從來都是四麵見方,切蔥也以寸長為度。這碗裏的肉、蔥正是母親做的,所以我才知道母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