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衛太子的冤案及其他(3)(1 / 2)

武帝後元二年二月,武帝崩於王柞宮,卒年七十一歲。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那年他隻有八歲。

武帝的死信用璽書發往各諸侯國。燕王劉旦接到璽書後沒哭,卻說那璽書比往常小,可能是假的,派親信壽西長、孫縱之、王孺到長安去探看情況。接著又有詔書下來,賜給燕王錢三十萬,增加采地一萬三千戶。劉旦不但不高興,反而發怒說:

“我是先皇的大兒子,即將做皇帝,什麼賜不賜的!”他跟宗室中山哀王的兒子劉長、齊孝王的孫子劉澤以及親信官員商量,郎中成軫說:

“帝位隻能起兵奪取,坐待是沒用的。如果大王起兵,國中即使是女子也會奮臂跟隨大王。”

還有人出主意,向各地發布傳單(奸書),造謠說“少帝(指劉弗陵)不是武帝的兒子,隻是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等人私立的,天下應共伐之”。他們招兵買馬,訓練士卒,在全國收斂銅鐵,打造兵器,作叛亂的準備。劉澤還回到齊都臨淄,打算把青州刺史雋不疑殺了,帶齊兵來跟燕王合軍,攻打長安。

不料劉澤的活動被人察覺,報告給刺史雋不疑。雋不疑搶先下手,將劉澤捉住,上疏朝廷。朝廷派大鴻臚丞下來處理,結果劉旦的計劃全都暴露了。由於劉旦是皇帝的哥哥,免予處治,隻把劉澤、劉長等人殺了。燕王的第一次謀反便以失敗而告終。

然而燕王劉旦並不死心,仍在窺測機會。武帝死時,曾向三大臣托孤,其中金日已死,霍光和上官桀輔政。霍光為人正直,燕王便拉攏上官桀,排擠霍光。他派孫縱之等人不時賄賂上官桀和他的兒子車騎將軍上官安、禦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想先把霍光搞掉,再逼昭帝退位,推燕王做皇帝。

上官桀指使人以燕王的名義上疏,說霍光有一次出都,調羽林軍做護衛,路上戒嚴、行動跟皇帝出行一樣。又憑自己的好惡任命官吏,專權自恣。還曾擅自增加大將軍府(霍光時為大將軍)的校尉,可能有非常之事。疏上又說:“臣但願歸符璽,入宮宿衛,以防奸臣發動變亂。”

昭帝接到這封以燕王名義上的疏,並未處理。第二天早朝,霍光來到朝房,有人告訴他燕王上疏控告他的事。霍光便在朝房待罪,待皇上處置。昭王不見霍光,便問:

“大將軍在哪裏?”

左將軍上官桀回答說:

“因燕王告他有罪,故而不敢入朝。”

昭帝下詔宣大將軍。霍光進來後摘下頭上戴的冠,頓首謝罪。昭帝說:

“大將軍請把冠戴上。朕知道這封疏是假的,大將軍無罪。”

“陛下怎麼知道?”霍光問。

“將軍上次出行是往廣明亭,那麼近的路(廣明亭在長安東都門外),何須戒嚴?再說調校尉的事還不到十天,燕王遠在藩國,又怎麼能夠知道?而且如果將軍想不利於寡人,也用不著增加校尉呀!可見,上疏的人不是燕王,而另有其人,要廷尉將這人捉獲!”

廷尉奉旨捉人,上假疏的人早已跑了。嗣後再有人在皇帝麵前說霍光壞話的時候,昭帝就會發怒,說:

“大將軍是忠臣,是先帝要他輔朕的,今後再有人誹謗他,朕就嚴加處治!”

上官桀等人隻好緘口了。那年昭帝還隻有十四歲。

燕王和上官桀的誣告陰謀未能得逞,又想出一個暗殺的詭計。他們買通了昭帝的姐姐鄂邑公主,想讓公主置酒宴請霍光,然後伏兵殺害他。燕王的驛使往來於長安與燕都薊縣之間,一騎剛走,一騎又發。燕王答應上官桀,事成之後,將立上官桀為王。而上官桀背地裏卻跟兒子上官安商議,一旦殺死霍光,廢去皇帝,就再把燕王殺死,而由上官桀來當皇帝。這真可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了。

不巧的是,當鄂邑公主布置她的稻田使者(公主封邑中收稅的官員)燕倉準備酒宴的時候,泄露了消息。燕倉去告訴諫大夫杜延年,稟明皇帝。昭帝下詔,將燕國使者孫縱之和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等人捕起來審問,燕王和上官桀的陰謀終於暴露。昭帝將他們全部族誅。鄂邑公主自殺。

消息傳到燕都。燕王劉旦設宴和群臣、妃妾們告別,然後上吊了事。皇帝給他一個諡號叫“刺王”。《諡法》說:“暴戾無親曰刺。”給劉旦這樣一個諡號,也算是恰如其分了。

讓我們回過頭來,追敘一件陳皇後的事,這就算是第二個“其他”吧!

當初館陶長公主想把女兒嫁給太子劉榮,被栗姬拒絕,長公主懷恨在心。有一天,王夫人帶兒子劉徹到公主府做客。長公主把六歲的小侄子劉徹抱坐在膝上,問他:

“阿徹,你喜歡阿嬌姐姐嗎?”

“喜歡。”天真的劉徹回答。

“讓她給你當媳婦,你要不要?”

“要。”

長公主和王夫人相視而笑,這門“娃娃親”就這樣定下了。這是親上加親,景帝也不反對。以後長公主幫助王夫人,讓劉徹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這兩小長大之後成了親,阿嬌先做了太子妃,以後又做了皇後,因姓陳叫陳皇後。再以後陳皇後因妒失寵,被禁於長門宮,這個過程在本章的第一節裏已經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