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衛太子的冤案及其他(1)(2 / 3)

常言說:“空穴來風,事出有因。”武帝為什麼要跟衛青談這番話呢?自然有他的蛛絲馬跡。原來太子的為人跟父親不同,史書說他“仁恕溫謹”;而武帝則自命為“英主”,嚴峻峭刻,幹什麼都雷厲風行,處罰人也毫不留情。那時他年紀大了,有些事情懶得多管,再加上常常外出巡行,有時就把國事交給太子處理。武帝用法嚴格,他信用的官員也大都是些酷吏。有時這些官員辦理的案子,最後到了太子那裏就給駁回了。他的這種做法“雖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悅”。於是外邊就散布些風言風語,說太子不合皇帝的心意。因此,才有武帝告訴衛青的那段話。

武帝自己也對太子說:

“我辛勞一些,把安逸留給你,這不很好嗎?”

不過這樣一來,朝臣中也就分成了兩派,一派是“寬厚長者”,他們擁護太子的做法;而那些“深酷用法者”,則成了太子的對立麵。這些臭味相投的人更容易結幫成夥,他們又有更多的機會接近皇帝,這樣一來,太子就毀多譽少了。等到衛青病逝,太子少了個有勢力的外家,那些反對太子的人就更沒有顧忌了。

皇後常常告誡兒子,有些事情盡可能留著讓皇上去裁決吧,不要自己擅作縱舍,免得得罪用法的官員。武帝聽說了,還認為皇後的說法不對,讓太子照自己的意思做。

這時又發生了一件讓衛皇後不安的事。皇後有個姐姐,名叫衛君孺,嫁給了公孫賀。公孫賀也便由於是皇帝連襟的關係而得寵,最後做了宰相。公孫賀的兒子叫公孫敬聲,任職太仆(掌輿服車馬的官員)。這貴公子出身的官員驕奢淫逸,竟然貪汙了公款一千九百萬。事情發作之後被捕下獄。當時有個人稱“陽陵大俠”的叫朱安世的人,是京畿的大土豪,常做不法的事,連皇帝也驚動了,下詔要有司捕他。這樣朱安世便成了欽犯。

丞相公孫賀以前跟朱安世相識,知道朱安世藏匿的地方,公孫賀便去見皇帝,請準許他以捕朱安世的功勞替他兒子公孫敬聲贖罪。武帝答應了。公孫賀果然把朱安世捉到了。

朱安世笑著對捉他的人說:

“你們看著吧,公孫丞相的全族都要倒黴了!”

朱安世在獄中給皇帝上疏,揭發公孫敬聲跟陽石公主(武帝的女兒,衛皇後所生)私通。又說,皇上將幸甘泉(指長安西北的甘泉山,武帝在山上修了座離宮,稱為甘泉宮,是武帝避暑的地方),他們派巫人在馳道上埋木偶人來詛咒皇上,皇上經過時便會中邪。

這是弑君謀逆的大罪呀!武帝十分震怒,下詔將公孫賀下獄,派官審問,又從長安去甘泉的路上挖出了木偶人。至於這木偶人究竟是不是公孫敬聲和陽石公主埋的,那就隻有天知道了。不過既然人證物證都有了,公孫賀父子就隻好死於獄中了,公孫全族都被誅殺。

陽石公主的罪名則是“巫蠱罪”,卻又把她姐姐諸邑公主也牽扯進去了,這兩位公主都是衛皇後生的女兒;還有一個受冤枉的則是衛青的兒子——衛皇後的娘家侄子長平侯衛伉(衛伉襲父親衛青的爵位)。衛皇後的這三個親人都以巫蠱罪被判處死刑。

衛皇後一下子失去三個親人,悲痛是可想而知的。太子雖然認為這案子可能有問題,但他得避嫌而不敢過問。其實,這時連他也自身難保啦!

武帝為什麼對“巫蠱”這樣反感,不惜殺了自己的女兒呢?這跟當時漢宮中的環境有關。那年是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宮中興起了一股風,那就是一些妃嬪們紛紛請方士和女巫進宮,替她們“度厄”。這些女人為了爭寵,相互間自然不和。有的人便請巫者把她所恨的人的魂靈拘到木偶的身上,寫上姓名埋到地裏,進行詛咒。東也埋偶人,西也念邪經,卻又互相告發。皇帝火了,讓人查究,結果真的挖出來一大堆木偶。皇帝見了又恨又氣,下令將宮廷的有關官員、妃嬪、巫者全部斬首,一下子殺了幾百人。陽石公主和諸邑公主就趕到了這個當口上,糊裏糊塗地送了性命。

夏天到了,武帝到甘泉宮避暑。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許多木偶人手執棍棒來打他,他東奔西避,最後驚醒了,嚇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把做夢的事告訴隨從他的直指繡衣使者江充。那時皇帝身體不好,多夢善忘。江充給皇帝圓夢,說這些夢中的木偶可能還是上次巫蠱作祟的緣故。隻有把巫蠱都查出來,它們才不能再作祟,皇帝的病也就好了。武帝便派江充為欽使,讓他回長安治巫蠱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