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梁王立了大功,景帝賜他“天子旌旗”、“從千乘萬騎”、“出蹕入警(出入的時候,要清道戒嚴)”。事實上,他已經嚐著了當皇帝的滋味。
不過盡管有了天子的排場,有了比皇宮還多的珠玉寶器,但終究還不是皇帝。到景帝前六年,太子被廢,梁王就又產生了做皇帝的念頭。
這裏順便插敘一下太子被廢的事。當初景帝做太子的時候,他的祖母薄太後把她的一個侄孫女給他聘為太子妃,景帝即位後立為皇後。但景帝不喜歡她。薄太後於景帝前二年去世。景帝前六年,景帝以薄後不育為理由,把薄後廢了。至於太子劉榮,則是景帝前四年立的。景帝有兩個大些的兒子,長子叫劉榮,封為太子。次子叫劉徹,封為膠東王。
太子劉榮的生母姓栗,稱為栗姬。栗姬的兒子做了太子,宮中又沒有皇後,她自認為這皇後的寶座大概非她莫屬了。景帝有個姐姐,名叫劉嫖,封為館陶公主,按習慣稱為長公主。長公主下嫁給堂邑侯陳午,生了一個女兒。長公主想把這女兒再嫁回娘家,就去跟栗姬商量,想給太子為妃。栗姬對長公主有意見,因為長公主曾給景帝找來幾個漂亮女人,充作後宮美人。栗姬有點醋勁,對長公主不滿,便拒絕了這樁婚事。栗姬就再去找劉徹的母親王夫人,要劉徹娶她的女兒,王夫人答應了,兩個女人成了親家。
栗姬脾氣不好,對皇帝納美人耿耿於懷;又為皇帝一直不肯立她為後,也心中不滿。有一次景帝病了,栗姬在旁邊侍疾。景帝便對栗姬說:
“朕如果一旦賓天,榮兒做了皇帝,朕後宮那幾個幼子就要托你母子善為照顧了。”
栗姬竟然把頭一扭,不理皇帝這個茬,還說了句不遜的話。景帝心中惱怒,當時雖未發作,但對栗姬卻不似以前了。
這邊長公主為栗姬拒婚的事對栗姬有了意見,便常常在弟弟麵前嘀嘀咕咕,既說栗姬的壞話,又讚譽王夫人的賢良。王夫人是個胸有城府的人,她看到栗姬因褊急失寵,就越發顯得溫柔順婉,爭取皇帝移愛於她。王夫人還使人收買了大行令(掌賓客朝覲等事務的官員),故意讓他去向皇帝建議,請立栗姬為皇後。景帝果然火了,斥責大行令說:
“這件事也該你管嗎?”竟下令將大行令處死,並趁機把太子廢為臨江王。太子太傅竇嬰力爭不得,憤而辭職。而脾氣暴躁的栗姬也含恨死了。後來臨江王因侵占了宗廟的宮牆,被中尉郅都窘迫,憤而自殺。
景帝前七年四月,景帝下詔立王夫人為皇後,膠東王劉徹為太子——他就是後來的漢武帝。
在劉榮被廢、劉徹還未立為太子的這個期間,竇太後為他的小兒子梁王進行活動,想要景帝立梁王為皇儲。有一次太後召景帝飲酒,對景帝說:
“你不須立太子了,就以梁王為皇太弟吧!”
景帝點頭答應了。事後,他跟大臣們商量,這麼辦行不行?大臣們以袁盎為首,紛紛反對。袁盎說:
“這樣做不好。昔日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從而發生禍亂,五世不絕(宋宣公舍其子與夷而立穆公,後穆公又舍其子馮而立與夷,其後馮便和與夷爭國)。前代的教訓,應該汲取。”
由於大臣們的反對,這件事隻得作罷。接著梁王又提出要求,請皇帝準他從京師的梁邸與太後居住的長樂宮之間築一條甬道,以便他回京時可以隨時拜見太後。由於袁盎等人的反對,梁王的這個要求也沒獲準。
梁王恨死了袁盎等大臣。他有幾個謀士,其中羊勝、公孫詭最得他的信任。史書說這兩個人“多奇邪計”,梁王的許多主意就是他倆出的。這次他倆又出“奇邪計”了,要派刺客把袁盎等人刺死,看還有誰敢來反對!
一個刺客奉命來刺殺袁盎。袁盎這時因患病請假,回到老家安陵養病。刺客到安陵一打聽,當地父老都說袁盎的好話。這刺客心想,這樣的人怎忍心殺他?不但不殺,反而去見袁盎通風報信,說這次派出的刺客有十幾個,我不殺你,別人不一定不殺,勸袁盎躲一躲。袁盎嚇得藏到親戚家中,但到底還是沒躲得了,讓另一個刺客殺死了。這個期間被刺殺的大臣竟達十幾位。
一下子死了十幾個大臣,景帝驚疑了,這還了得!再一查,被刺的都是曾反對過立梁王為皇儲的官員。景帝懷疑刺客是梁王派遣的,就派田叔和呂季主查辦這件暗殺案。田叔和呂季主帶領十幾個精明的探吏來到睢陽,他們不去見梁王,卻找梁相軒丘豹和梁府內史韓安國,向他們索要羊勝和公孫詭。原來田叔已從安陵那兒找到線索,是當時不肯刺殺袁盎的那個刺客泄露的消息。軒丘豹和韓安國派人查找羊勝和公孫詭,卻怎麼也找不到,隻好下令在全國搜查,一個多月也沒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