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七國之亂”的前因後果(3)(1 / 3)

梁王聽說周亞夫率軍來援,十分高興。但援軍卻占住下邑不走了。梁王派使者去見周亞夫,請他趕快進兵解圍。周亞夫隻讓使者回去告訴梁王堅守,卻仍然按兵不動。梁王急了,派人進京向皇帝告狀。景帝下詔催促周亞夫進軍。周亞夫仍然不奉詔,牢守下邑不動。

吳王當初起兵的時候,大將軍田祿伯獻計說:

“此去往長安隻有一條大路,還必須經過梁國,難以立功。臣願分兵五萬,循江、淮而上,進攻淮南、長沙,占領武關,便到了長安的側麵。那時與大王會師,再取長安,當能成功。”

這本是條好計,但吳太子劉駒卻對吳王說:

“人心隔肚皮,如果把兵借於他人,他卻將去求功,豈不是自損了嗎?”吳王覺得兒子說得有道理,就不再分兵。

還有一個年輕的桓將軍提出一個建議,北兵多是車騎,利於平地野戰;而吳、楚軍多是步兵,利於涉險。他建議不必去占領一個一個城池,而是多走山路,直撲洛陽,占據了洛陽武庫和敖倉的粟穀,再入關(指潼關)就不難了。

吳王去問那些老將。老將卻說這是年輕人的空想,打仗豈能沒有遠慮,主張還是逐步前進的好。於是這個意見也不被吳王采納。

等到吳、楚軍缺糧的時候,吳王才慌了。後麵的軍糧運到淮泗口不是被劫便是被燒。而眼前的睢陽卻又兀立在那裏,怎麼攻也攻不下來。吳王發急了,他決定去攻下邑,如果把周亞夫打敗,梁王失去支撐,打下睢陽也許有可能。吳王想幹就幹,他留小部軍隊監視梁軍,親率大軍直奔下邑。到那兒一看,山前修了一座壁壘,壘上遍插漢軍的旗幟。“周”字的帥旗在壁樓上迎風飄揚。吳王一咬牙,下令攻壁。

漢軍在下邑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吳、楚軍業已疲憊,盡管壁壘不如城池堅固,但吳、楚軍連攻兩天,並未攻入一兵一卒。吳王讓士卒們在壘外罵陣挑戰,漢軍就是不出。吳、楚士兵有的餓得扛不住,半夜裏逃散了。吳王隻好下令退兵。軍隊剛剛啟動,就見漢軍壁壘各門大開,戰車和騎兵蜂擁而出,漢軍反攻了。吳、楚軍哪裏還有鬥誌,隻好四散逃命。田野裏大路上,到處是吳、楚軍將士的屍體。

這一仗吳、楚軍全部瓦解,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率壯士幾千人亡命而逃。他渡過淮水,走丹徒,一路收聚散兵,又湊了一萬多人,來到東越。東越王答應出兵助他,卻讓他去勞軍。吳王信以為真,來到東越軍營,立即被割下頭來。原來東越早已被朝廷收買,要拿吳王的頭去請賞。

太子劉駒逃亡到閩越。

這邊大獲全勝,那邊欒布率軍來解齊國之圍。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四王見了隻好撤兵回國。膠西王自殺,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則被誅。還剩下個等著和匈奴聯合的趙王,匈奴一直沒來,卻把漢軍等來了,趙王隻得退守邯鄲。酈寄引兵攻打,又趕上欒布收軍從邯鄲經過,兩下合兵,又引水灌城,邯鄲終被攻破,趙王也自殺了。

至此,這七位造反的王子,自殺的三個,被殺的四個,全都丟了性命。還有“七國”之外的那位齊王。他起初曾參加了造反的同盟,後來退出,惹得四個弟弟一齊來攻。按說他抵擋住四國叛軍,還算有功吧。但他又怕追算他當初入盟的罪名,竟也自殺了。

吳、楚等國都廢除了,景帝認為齊王無罪,下詔立他的兒子劉壽為懿王。

這就是“七國之亂”的“後果”。

下麵再講講梁王的故事,算是“七國之亂”的餘波。

梁國地處中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轄境有四十幾個城,所以竇皇後請文帝把她的小兒子劉武封到這裏。文帝死後,竇皇後做了太後,她的大兒子當了皇帝,這位太後就想盡辦法讓她的小兒子過得舒服些。史書說,太後給梁王的“賞賜不可勝道,府庫(王府的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指皇宮)”。梁王自己也能花錢。他築了個大花園,叫東苑,方圓三百餘裏,把睢陽城擴充到七十裏(也幸虧他這一擴,才抵擋得住吳、楚軍的進攻)。他大治宮室,在睢陽東北三十裏的一個叫平台的地方建了一座離宮。他為了到離宮方便,竟從城裏修了一條複道,直達平台。

梁王雖然年輕,卻知道延攬人才,當時一些知名文士如枚乘、嚴忌、羊勝、公孫詭、司馬相如等人都在他的門下。

景帝也喜歡他這個小弟弟。每到朝請的日子,景帝就派使者持節,帶著皇帝的乘輿到潼關去接他。到京之後也是親密無比,兩兄弟在宮內同輦,外出則同車,一起觀看歌舞,一起到上林苑射獵。終於有一天,景帝酒後答應將來傳位於梁王——這件事,前邊已經講過了。

不過玩笑終歸是玩笑,景帝還是立他的兒子劉榮做了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