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七國之亂”的前因後果(2)(2 / 3)

景帝對梁王說的話不過是酒後戲言,並未當真,聽竇嬰一說,笑一笑也就算了。竇太後卻怪罪她這個侄子了,讓皇帝免他的職。竇嬰並沒犯錯,免職也得找個理由。後來景帝就讓竇嬰自己請個病假。那時大臣們和皇帝出入宮門都有個憑證,稱作“門籍”。竇太後把竇嬰的門籍也取消了,讓他不能進宮。不過這樣一來卻產生了個後遺症,史書說:“梁王以此益驕。”

吳、楚造反,景帝趁這個機會給竇嬰複職,拜他為大將軍,比詹事的官還高了。

卻說袁盎夜見竇嬰,是求竇嬰跟皇上說,他有平吳的辦法,希望皇帝能召見他。竇嬰跟晁錯關係不好,願意幫袁盎的忙,就去對皇帝說了。景帝便派人召袁盎入宮。

袁盎入宮的時候,景帝正跟晁錯在商量調發軍糧的事。袁盎向皇帝行禮。景帝問他:

“現在吳、楚反了,你看將來會怎樣?”

“不足為憂。”袁盎肯定地說。

“吳王有銅山鑄錢,有大海煮鹽,誘納天下的豪傑,他頭發白了還敢舉事,如果不是有百分百的把握,他敢發動嗎?你怎麼還說他無能呢?”

“不錯,吳王是有銅鹽之利,但哪裏會有豪傑讓他誘納呢?如果吳王真的有豪傑輔助,就不會讓他造反了。其實他所誘納的都是些無賴子弟、亡命奸徒,所以才相與為亂。吳王想因這些人成事,又怎會成功呢?”

晁錯在一旁聽袁盎說得有道理,情不自禁地插言說:

“袁盎講得不錯。”

景帝又問:

“那麼你說怎麼辦才好?”

袁盎故作神秘地說:

“請陛下屏退左右。”

景帝揮揮手,內侍們都退下了,就隻剩下晁錯在跟前。袁盎瞅他一眼,對景帝說:

“臣的話不能讓人臣知道。”

景帝便讓晁錯也退出去。晁錯隻好退到東廂,恨得咬牙切齒,但也沒有辦法。這邊皇帝再問袁盎有什麼退敵妙計。袁盎說:

“吳、楚發布檄文,說高皇帝封王子弟,各有份地,是為了拱衛王室,永保皇綱。而賊臣晁錯擅謫諸侯,削奪份地,所以諸王才起兵誅錯。他們的目的隻是為了保有故地,並無篡奪之心。如果陛下肯將禍首晁錯斬首,再明令將各藩被削之地複還,赦其擅自發兵之罪,七王定然滿意退兵,便可兵不血刃地將這場戰事平息了。”

景帝聽了袁盎的建議,默默地想了很久才說:

“如果真能這樣,朕不惜舍一人以救天下。”

景帝立即封袁盎為太常,讓他秘密地去見吳王,說已按檄文要求辦了,並答應返還削奪的各郡,要他們退兵。

按檄文的要求辦,自然是斬殺晁錯囉!過了幾天,景帝讓丞相陶青、廷尉張歐聯名上疏,給晁錯安上一些罪名,然後皇帝再判決:“晁錯全家棄市。”

晁錯卻還不知道。壬子那天早晨,中尉(掌京師治安的武官)坐車來到晁錯府上,說皇帝宣召他。晁錯毫不懷疑,穿上朝服隨中尉上車。然而車子不是駛往皇宮,而是直奔東市。東市是長安鬧區,卻也是殺人的刑場,因為“棄市”就是要把犯人在鬧市問斬,借以示眾。晁錯懵懵懂懂被從車裏拉出來,按跪在地上。他簡直傻了,不明白這一切是為了什麼,以至於連中尉宣讀的詔書也沒聽清,就穿著朝服躺在血泊中了。

那邊新任的太常袁盎和宗正德侯劉通作為皇帝的使者,奉詔去見吳王。他們來到吳軍大營。劉通是吳王劉濞的侄子,由他先去見吳王。劉通讓吳王跪下接詔,吳王笑著說:

“我已做東帝了,還拜誰呢?”又問:“你跟誰一起來的?”

“太常袁盎。”

“原來是做說客來了。”他根本不準袁盎講話,反而把他留在軍中,要他為吳軍效力。袁盎不肯,吳王準備殺他。幸而他在做吳相期間認識一個將領,有點交情,偷偷把他放了,他狼狽地逃回長安。

有一個叫鄧公的校尉為軍事上的事麵見皇帝。景帝問他:

“你從南邊來,聽說吳、楚罷兵了嗎?”

“不曾啊!”

“朕已把晁錯殺了,為什麼他們還不肯罷兵?”

“陛下,”鄧公沉痛地說,“吳王想造反已經二三十年了,這次發兵以誅晁錯為名不過是一種借口罷了,其實一個晁錯又怎值得他大動幹戈呢?不過陛下卻把晁錯殺了。這樣一來,就怕天下之士俱都鉗口,不敢講話了。”

“為什麼?”景帝問。

“晁錯是怕諸侯過於強大,難以控製,才請陛下削之而尊京師,這是萬世之利呀!但他的這個計劃剛剛開始就遭殺戮,這不是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嗎?臣竊以為陛下這事是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