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七國之亂”的前因後果(1)(3 / 3)

應高說:

“我家吳王就是因為與大王同憂,才派臣來見大王,共同計劃一條生路的。”

“你家大王怎麼講?”劉卬問。

“隻有一條路,那就是順應天時人心,起兵除害。”

“這豈不是謀反嗎?寡人豈敢如此?事急了也就一死罷了!”

“大王這話錯了。想那晁錯蒙蔽天子,篡政弄權,不但民心大憤,就是上天也在示警,日來彗星出現,蝗蟲為災,這都是朝廷倒行逆施引起的。這時起兵誅逆,整肅朝綱,正是順應天意民心的行動。吳王願意追隨大王車後,縱橫天下,那時所向者降,所指者下,誰敢不服!”

劉卬頻頻點頭。應高繼續說:

“如果大王同意,吳王便可聯合楚王,攻克函穀關,占據滎陽,奪得敖倉的糧食,抵禦漢兵的反抗,而等待大王光臨。然後再合兵進攻長安。事成之後,吳王願跟大王平分天下。”

劉卬被說動了,連聲說“好”。應高便回去報告吳王。吳王還不放心,又自己化裝成一個使者,悄悄來到膠西的都城高苑,親自跟劉卬見麵。這一對叔侄在密室裏研究出一個周密的計劃,最主要的是聯絡齊、淄川、膠東、濟南四王,一起出兵。這四王中齊王、淄川王和膠東王是劉卬的哥哥,濟南王是劉卬的弟弟,這哥幾個倒是不用費口舌,一說就答應。劉卬又去找趙王劉遂。劉遂也答應參加。那邊,吳王又跟楚王劉戊(劉戊是老楚王劉交的孫子)聯絡妥當,單等找一個機會,便可共同舉兵。

不久,朝廷發布敕令,削去吳的會稽、豫章二郡,吳王便以“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借口,頭一個起兵反漢,其餘諸王紛紛響應。“七國之亂”就這樣開始了。

不過細查前文,我們便會發現,吳王和膠西王等湊集的乃是八國,而不是七國。為什麼又叫“七國之亂”呢?原來這裏邊出了個岔頭,原先答應入盟的齊王劉將閭臨時又背約不幹了。他的幾個弟弟火了,發兵將齊都臨淄圍住攻打,非要懲治他們的大哥不可。而趙王劉遂跟四國聯係不上,就隻好率兵駐紮在趙國西邊的邊界,等著和吳、楚的軍隊會合。趙遂還和匈奴勾結,要匈奴出兵支援他。事實上,跟朝廷真幹起來的,就隻有吳、楚二國。

吳王劉濞先把朝廷派到吳國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員殺了,然後向全國下令:“寡人今年六十二歲了,我將親自出征。小兒子今年十四歲,也要身先士卒。凡我國內年在六十二以下、十四歲以上的男子,都要與寡人一同作戰。”結果征集的兵力竟達二十多萬人。他又派人跟南邊的閩和東越聯係,閩和東越也答應發兵相助。吳王大軍從國都廣陵出發,涉過淮水,與楚王劉戊的軍隊會合。正式向天下發布檄文,羅列晁錯的各種罪狀,號召各地諸王響應。

擋在吳、楚聯軍麵向長安進兵路上的,乃是梁國。梁王劉武是景帝的同母弟。他拒絕跟叛軍合作,吳、楚聯軍隻好先來攻打梁國。第一仗戰於棘壁,梁軍傷亡幾萬人,吳、楚軍乘勝而進,再打敗梁國的援軍。梁王劉武隻好退保國都睢陽,同時派急使向長安求援。

削藩令下,有幾國會起兵反抗,這早在晁錯意料之中。他想這正是削藩的機會,把你打敗,你不削也得削。所以等七國的反書上來,他就請景帝調兵鎮壓。景帝拜中尉周亞夫為太尉,率三十六將軍迎擊吳、楚;派曲周侯酈寄往擊趙軍;再派將軍欒布到齊國去。

一場全麵的戰爭終於展開了。

戰事初起的時候,晁錯曾向景帝建議,請景帝親自帶兵平叛。高祖當初是戎馬出身,每次出征往往會親自掛帥,所以晁錯希望景帝學習他的祖父。但景帝在宮中長大,偶爾騎馬出城打打獵,回來還累得腰酸腿疼,現在晁錯竟然讓他親征,要冒刀弓鋒鏑的危險不須說,就是酷日風霜也夠受呀!所以皇帝對晁錯這個建議絲毫不感興趣。

其實晁錯勸皇帝親征,也是為皇帝好。皇帝親自帶兵,隻是坐陣指揮,用不著自己去衝鋒陷陣,可是眾將有皇帝在跟前卻要振奮得多。何況皇帝親征回來,史書上自然要大書上一筆,給後人看著也光榮。所以說晁錯所做的一切,他問心無愧,決不藏什麼私心。

如果提到唯一的私心的話,那就是他對袁盎的態度了。

袁盎在當時也是個重要人物。他原任文帝的中郎將。在文帝處理淮南王劉長的事情上,他提出過較好的意見。中郎將是皇帝的衛隊長,經常跟隨著保護皇帝,所以他有機會跟文帝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