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七國之亂”的前因後果(1)(2 / 3)

這是失手傷人,文帝責備劉啟幾句也就算了。他派人把劉賢盛殮起來,裝入棺槨,送回吳都廣陵。吳王劉濞非常生氣,對來送棺的漢使說:

“既是同宗,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又何必送回來呢?”他不肯接收兒子的棺木,竟讓漢使再帶回去。幸好正月天氣寒冷,劉賢的屍體運來運去,不曾腐敗。文帝沒辦法,隻好在長安選一塊墓地把劉賢葬了,但對他這位堂兄卻十分不滿。

嗣後,吳王便不再入朝,仍然以有病為借口。漢朝規定,春天諸王入朝稱為“朝”,秋天則稱為“請”。吳王不論“朝”、“請”,都是派使者去應付。文帝很生氣,把替吳王入朝的使者扣押起來審問,不過沒有什麼結果。這年“秋請”,吳國又來了一名使者。文帝再問他。使者說:

“吳王殿下實在不曾生病,但由於朝廷扣住吳國的使者,吳王恐懼,隻好稱病不入朝了,為的是怕陛下降罪呀!常言說‘察見淵中魚不祥’(察知臣下的陰私,使之產生憂患,這不是好事)。希望陛下能原諒吳王以前的過錯,給他自新的機會。”

文帝覺得這使者的話有些道理,便把以前扣押的吳國使者都放了,還賜給吳王幾杖。“幾”是年紀大的人憑以休息的幾案,“杖”則是拄著走路的拐杖。並讓使者告訴吳王,因為他歲數大行走不便,以後免去他的朝請之禮。

這樣一來,朝廷和吳王的緊張關係才得以暫時緩和。

至於晁錯奏章裏說吳王“就銅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納天下的亡命之徒”也是事實。吳國境內豫章郡有一座銅礦,吳王把銅開采出來,鑄成錢幣,在全國使用。當時還有一個大中大夫鄧通,文帝把蜀郡嚴道的銅山賜給他,他也拿來鑄錢。史書說:“於是吳、鄧錢布天下。”吳國地處今江浙一帶,瀕臨東海和黃海。吳王便煮海水為鹽,運到內地販賣。吳王有了錢和鹽做資本,便免去吳國老百姓的賦稅。對有些需要征用民工的勞役,一般官府都是不給報酬的,而吳王卻按工量發給錢糧。他采用的這種惠民政策自然大受老百姓的擁護。在別處犯了法的人跑到吳國,吳王不分良莠,一律收留。所以晁錯才說他“誘納天下的亡命之徒陰謀作亂”。

景帝接到晁錯的奏章,發交朝臣們討論,隻有詹事竇嬰反對削藩,其餘的公卿、列侯和宗室都不表態。正趕上又到了正月朝見之期,晁錯乘機發作,以禦史大夫的身份(禦史大夫負責對官員的糾察,是“三公”之一)對楚王劉戊進行彈劾,說他在薄太後喪事期間,在守喪的服舍縱淫,應處死刑。景帝下詔赦免,隻削去他的東海郡。接著晁錯又找借口,削去趙王的常山郡和膠西王的六個縣。

晁錯牛刀小試,是給大舉削藩作個試探。他請皇帝批準,發布了三十章有關削藩的政令,引起各地藩王的極大震動。當然也就促使他們設法反抗了。

晁錯是潁川人,家裏還有個老父親。晁父聽人們議論晃錯主持削藩,便到長安來找他,對他說:

“皇上剛剛即位,你蒙恩用事,就該忠君愛民。可我聽說你力主削藩,侵削諸侯,離間人家的骨肉。外間人們紛紛反對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幹?”

晁錯回答說:

“是的,不這麼幹,天子得不到尊重,宗廟也得不到安寧!”

晁父歎口氣說:

“你這麼幹,成了眾矢之的。劉氏可能得以安定,可我晁家卻危險了。你任性去幹吧,但我不能眼見著大禍臨頭!”

晁父回家以後,自殺而死。過了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然興兵造反,以誅晁錯為名,恰恰應了晁父的預言。

第一個要造反的就是吳王劉濞,因為他知道,晁錯的矛頭主要是針對他的。

吳國的鄰國是膠西。吳王認為膠西王劉卬不久前剛被削去六個縣,一定心懷不滿,而且劉卬年輕氣盛,好勇鬥狠,很容易挑動,便派中大夫應高去做說客。應高對劉卬說:

“現在皇上任用邪臣,聽信這些奸賊的讒言,肆意地侵削諸侯,淩辱王親。像我家吳王,不過因為多年患病不能朝請,就被懷疑,時時生活在憂疑之中,唯恐不能免禍。再看大王,隻是因為一點小錯就被削去六縣,罪輕罰重,說不定朝廷不止削地而已,可能另外還會有什麼打算。不知大王曾否考慮過這件事?”

“我如何不考慮?”劉卬搖搖頭說,“但既做臣子,又能如何!難道足下有什麼辦法教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