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七國之亂”的前因後果(1)(1 / 3)

“七國之亂”說的是西漢景帝時期,七個王子聯合起來反叛朝廷的故事。

既然題目叫“前因後果”,那就先從“前因”說起。最早需要追溯到漢高祖劉邦做皇帝的時代。那時候他擁有天下,把一些功臣封王封侯。王侯享有封邑,成為一方之主。不過後來外姓王像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都被他逐個消滅,親王就隻剩下他的兄弟子侄了。他索性下了一道旨意:嗣後凡不是姓劉的,生前不得封王。這當然因為姓劉的是他的親族,能夠維護劉家天下萬代千秋的緣故。

建國初期,他的親族人數不多,所以諸王國占有頗為廣大的疆域。其中最大的三國是齊、楚、吳。劉邦封他的庶長子劉肥為齊王;封他的弟弟劉交為楚王;封他的侄子劉濞為吳王。

到呂後臨朝時期,曾一度封諸呂為王,如呂產封梁王,呂祿封趙王,呂通封燕王。但這個時期很短暫,呂後一死,諸呂被消滅,諸王就又都是姓劉的了。

三十年過去,劉姓皇族人丁繁衍,需要封王的子孫多起來,而藩國疆土早已劃定。文帝十六年,皇帝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比如齊王劉肥死了,文帝就把齊國一分為六:封劉肥的兒子劉將閭為齊王,劉誌為濟北王,劉賢為淄川王,劉雄渠為膠東王,劉卬為膠西王,劉群光為濟南王。淮南王劉長已死,文帝將淮南一分為三,封劉長的兒子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

但這種辦法隻是權宜之計。前王死了,把國土分給他的兒子,就像後來人們繼承遺產一樣,當事人沒話可講,然而尚在的諸王就難以分封了。何況劉邦這種大封宗親為王的辦法,從社會發展來說,也是一種倒退,長此下去,說不定又會出現春秋、戰國那樣紛亂的局麵。所以有識之士就提出了削藩的建議,將藩國的勢力削弱,加強中央朝廷的統治,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最初向皇帝提出這個問題的是個年輕人,名叫賈誼,他的官職是長沙王的太傅,後任梁王太傅。文帝前六年,賈誼給文帝上了本萬言書,那便是著名的《治安策》。這篇文章開頭就說:“臣竊以為如今天下的事勢,可以為之痛哭的有一,可以為之流涕的有二,可以為之長歎息的有六。”而他認為應該痛哭的——也就是最嚴重的一件事,便是諸王分封,力強難製。

他說:有人說,“天下已安已治了”。他認為完全不是這樣。他打了個比方,說好似人躺在積薪之上,薪下便是火種。眼前隻是火還不曾燃燒,因而有人才說“已安已治”。他說,現在天下的“久安”,隻是由於大國的諸王幼弱未壯,朝廷為他們設置的太傅、國相還在掌政。等到數年以後,諸王大抵都長大了,血氣方剛,而朝廷派去的傅、相老病退罷,諸王將在丞、尉以上的官員中遍置親信。那時再想讓他們服從,恐怕堯、舜也辦不到。

可惜的是,賈誼短命,他三十三歲就死了。而另一個力主削藩的則是晁錯。

晁錯原任太子家令(太子屬官,一千石),他能言善辯,思想活躍、深刻。太子劉啟稱他為“智囊”,意思是渾身都是智慧。

文帝去世以後,太子繼位,是為景帝。景帝很信任晁錯,任他為內史(治理京師的官員),以後又任為禦史大夫。他得到皇帝的信任,因而他的主張就能得以實踐,這是他比賈誼條件優越的地方。

文帝時,晁錯就曾幾次上疏,請皇帝削藩。不過文帝寬厚,一直不肯下手。到了景帝即位,晁錯便上疏說:

“當初高祖平定天下,弟兄少,兒子年幼,所以大封同姓王。齊國得七十餘城,楚國得四十餘城,吳國得五十餘城,這些庶孽的封地幾乎占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吳王因太子的緣故懷有仇恨,假裝生病不肯入朝,按國法就該處死。文帝不忍處分他,反而賜他幾杖。他受先帝這樣的恩德,本應改過自新,他卻變本加厲,愈發驕橫,就銅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納天下的亡命之徒陰謀作亂。看來,削他也反,不削他也反。削他,他反得快些,為禍還小;不削他,他反得慢些,為禍就更大。”

晁錯奏章裏提到的幾件事,這裏須加以說明。

那還是文帝活著的時候發生的事。有一年正月,吳王假裝生病,不肯入朝,派吳太子劉賢做代表。景帝劉啟那時還是皇太子,他和劉賢都是年輕人,很談得來。朝見之後劉啟便約劉賢到太子宮玩耍,兩個人先喝了酒,然後下起棋來。年輕人爭強好勝,為一著棋爭執不下。劉賢是吳國太子,一向驕橫慣了,竟然對皇太子口出不遜。劉啟火了,拿起棋盤擲打劉賢。不料恰巧打在劉賢的太陽穴上,劉賢當場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