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以少勝多,夜襲橫澗山(1 / 2)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末,朱元璋的隊伍已經略有成就。在驢牌寨,朱元璋得到三千壯士,加上秦把頭的八百人馬,以及在老家招募的七百多人,攻克定遠後前來投奔的百姓、降服的元軍,現在朱元璋手下已有五千餘名士兵了。

於是,湯和、徐達他們看到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成就,就不免有些得意忘形,急著要稱朱元璋為大帥,時時催促朱元璋和郭子興劃清界限,獨立門戶。

對此,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區區五千兵士算不了什麼,如今獨立出來勢單力薄,不是被濠州方麵圍困,就是被元軍滅掉。但是老跟著郭子興也不是辦法,不光是兄弟們不願把所獲物資糧食交給郭子興,就是朱元璋自己也很不甘心啊。他知道那些物資是他招兵打仗的基礎,但是他心裏明白,現在獨立門戶不是最佳時機。

他跟湯和、徐達兩人說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兩人也認為現在稱帥確實有點操之過急,隨後就建議朱元璋不必急於脫離郭子興,先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擴充地盤,再謀獨立。

所以,朱元璋把近期目標定為擴軍,沒有自己的軍隊一切都是空談。朱元璋把目光放到了橫澗山,這個地方有一支兩萬人的軍隊,人數如此眾多,朱元璋知道勸降和用小計謀是不可行的。朱元璋知道以自己五千人的實力去打兩萬人並不是容易的事,戰爭中最強調的就是知己知彼,切忌魯莽和意氣用事。

朱元璋先多方詳細打聽橫澗山部隊的主帥情形。原來這支部隊的主帥名叫繆大亨,之前元軍圍攻濠州的時候,他主動糾集人馬,跟隨元軍,滿心期待元軍收了濠州城,自己能受封占些便宜,不料他的如意算盤落空,元兵潰敗,他隻好率領兩萬人退守到橫澗山,接受元朝的封賞成了義兵元帥,在橫澗山同時有元軍軍官監軍。

所以,這是一支很特殊的軍隊,尤其朱元璋得知繆大亨的主力是一大批地主武裝力量,他背後的支持者不僅是元朝,還有當地的地主富豪。而朱元璋的士兵甚至整個紅巾軍的主力都是農民,這是兩個階層的差異。朱元璋知道這一仗硬拚是討不了好處的,要以智取勝。接下來他要考慮的就是如何以少勝多,以他的弱勢群體勝過繆大亨的強勢群體。

過了兩天,朱元璋決定親往橫澗山觀察地形。

朱元璋和費聚、邵榮、顧時、秦把頭五人帶著十幾名士兵,裝扮成富人上山打獵,騎馬到了橫澗山腳下。抬頭遙望,林木蒼勁幽深,山高雲淡,景色怡人,隻見幾條山路崎嶇盤桓,依稀可辨。朱元璋和費聚他們分頭上山,約好午時山下相見,無論遇到何種情形都要按捺住,不可挑起事端。

朱元璋帶了幾個小兵,在上山的路上偶遇一砍柴老人,隻說上山打獵,隨即禮貌地打聽橫澗山的情形。老人道:“此山方圓五十多裏,通山之路有五六條,但這山地勢險要,隻有這麵有可通之路,其他三麵皆是懸崖。”朱元璋又問此山是否有人居住。老人笑道:“豈止是住人,還有駐兵呢。”朱元璋裝作不知,隻道自己外地人來此做生意,閑來無事,上山打獵遊玩。老人即說:“聽說,此山有義兵幾千人,由一個叫繆大亨的人統領。”朱元璋說:“看此山不像駐軍之山,那些人守在哪裏呢?”老人說:“從這條山路上去,繞過三四座山峰,可到雲龍峰,峰上有一寨,寨中就是繆大亨的人馬在駐守。”

朱元璋謝過老人,悠閑地在林間小道上行走,心中卻盤算著這一仗該如何打。下午相聚的時候,費聚他們各自向朱元璋彙報了所探信息。

回到定遠後,朱元璋思來想去,覺得橫澗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自己兵少,一旦強攻,難以上山,且寨中人馬會從各條秘密小路盡快疏散。湯和建議說夜裏從山下放火燒山好了,反正隻有一麵山有路,這些人難以逃脫。這樣雖能打勝仗,但是不能收兵。朱元璋要的是人,是那兩萬士兵,但湯和的建議啟發了他。

朱元璋打算夜裏突襲橫澗山,給山寨上的人來個措手不及,防不勝防,且寨主不知道山下到底多少人馬,四處埋伏多少,適時地連恐帶嚇,既勸又逼,軟硬兼施,逼迫寨主帶兵投降。

隔日夜裏,朱元璋帶領四千精兵,由湯和、徐達、周德興、邵榮、花雲等人分管各部,負責打前鋒,一路奔向橫澗山。橫澗山離定遠不過二三裏,眨眼工夫就到了。出發前,朱元璋特地強調不準傷人,隻俘不殺。

朱元璋吩咐好各位將領,自己帶兵從主道突襲,其餘人分別從其他四條小路上山。軍令一下,幾路人悄悄上了山,並留下一千精兵在山下圍守,一千精兵在半山腰接應,其餘的兩千士兵分散前進,四麵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