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宗縣至今流傳有關秦始皇生前死後所發生的幾件事情。
傳說大平台南的“道士觀”,是秦始皇被道士氣得病情加重的地方。據說,齊人方士徐福為了說服秦始皇派他入海求仙,曾專程去過鹹陽拜見秦始皇。他對秦始皇說,他在途中經過沙丘平台時,看到有人招兵買馬,聚眾謀反。所以,秦始皇不顧在平原津染病而到了沙丘平台。秦始皇詢問巨鹿郡守,郡守回答說:“沙丘宮附近有一座通天觀,觀中的通天道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能卦卜人的生死。因為四麵八方的人都到觀裏來,這樣就把道觀周圍的草地踩得不長草了。有的路過的人以為這裏是練兵場所,實為是多疑。”聽完郡守的話,秦始皇不但放心了,而且還提出也要到通天觀占卜。不料,當他走進道士觀,迎麵的牆上卻寫著“秦始皇,秦始皇,走到沙丘一命亡”這樣一行字。見後,秦始皇怒氣攻心,病情加重。身體不能動彈。據元朝翰林大學士王惲《沙丘台》中“高壁投來簽一支,沙丘台上泣宮臣”的詩句分析,秦始皇在通天觀占卜的傳說至少在元朝時就有所流傳。
傳說秦始皇在“北三裏村”斷飯。北三裏村,古名“斷飯莊”,位於廣宗縣廣宗鎮北部。村東有沙丘,即趙武靈王所建沙丘宮,又名寢宮。傳說秦始皇在道士觀被通天道人氣昏後,走到沙丘宮斷了飯,故名斷飯莊。元末明初建廣宗縣城,因此地在縣城北3裏處,才改成今天的村名。
傳說秦始皇在“大平台”亮屍。大平台,古名“湮村”,位於廣宗縣城北偏西4公裏處。村南地勢稍高,其餘地勢大部平坦。七月丙寅,秦始皇病死沙丘平台。因天氣炎熱,屍體發臭,就在古湮村南修築一個高台,把秦始皇的屍體放在台上“亮屍”,故後人又稱為“亮屍台”。這裏的人們把沙丘平台稱為“聖土”,不敢走近。後來漳水泛濫,人們才不得不到沙丘台上避難,逐漸在此蓋房,成為村落,後改名大平台。
傳說秦始皇死後,在“後平台”入殮。後平台,古名“裝槨”。在廣宗縣城北5公裏處,位於大平台東南部。村西為平衍壤,其餘為沙丘沙窪起伏。據考古調查,原村址僅距大平台1裏地,傳說秦始皇死後,曾在這裏穿衣、入殮,故有裝槨村的古名。隨大平台改名時,為有所區別,故稱小平台。小平台村後被漳水淹沒,東移至今天的位置。永樂二年(1404)遷民,出現前平台,又改稱後平台。
據文獻記載,殷紂王擴建沙丘的園林樓台時,大量捕捉野獸飛鳥放養在裏麵。對鬼神不尊敬。還在沙丘表演各種樂舞遊戲,把酒灌滿地,把肉懸掛成林,叫男女赤身露體在其中追趕戲耍,通夜狂歡。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實行改革,國勢強盛,在沙丘平台設立行宮。前295年。趙武靈王父子遊沙丘,公子章與田不禮趁機作亂,困圍趙武靈王三個月後,將其餓死在沙丘行宮之中。
沙丘平台最早入詩,是唐朝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月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腹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萬曆二十六年(1598)《廣宗縣誌》記述:“沙丘台在縣西北八裏。”
1933年,廣宗縣在前六次修誌的基礎上,對沙丘平台進行考察:“沙丘平台,自來注地理者,皆雲在平鄉縣東北,惟平鄉東北並無沙跡。考《爾雅》釋:丘,邐迤沙丘。邢疏謂丘形斜行,連延而長,並引《漢書,地理誌》:巨鹿有紂所作沙丘台,在東北七十裏雲雲。廣宗在漢屬巨鹿郡,東北七十裏已達今(指廣宗縣)縣北境。地理諸書謂沙丘在平鄉縣境者,蓋僅據班誌:沙丘台在巨鹿,以平鄉為古巨鹿郡治推測而言,並未親履其地考察裏數,故耳《大清一統誌》雲:‘平鄉縣東北有王固崗,崗東北有大平台村,東至廣宗城八裏又有小平台村,即今縣境城東、城北沙磧起伏,與《爾雅》邐迤沙丘之義相符,且大小平台二村猶存古名,村南瓦礫(指繩文磚瓦片),遺址尚可辨識,其為沙丘古地,無可疑者。’故沙丘遺址也。”
關於沙丘平台當年的規模,史書沒有記載。大平台村有明朝石碑做過記述:“沙丘苑台毀後成丘,高數丈,廣一二裏。父老傳言:商紂王建苑台高三丈,寬一點五裏,長三裏,供紂王、妲己淫樂。”
沙丘平台現為長150米,寬70米,高出地麵2米的土堆,其土成層狀,黃褐色,內含礓土即古代湖沼底土,人為夯土層、夯窩明顯。在此經常發現周秦時期的陶銅飾件的殘片和繩文磚瓦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