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會稽山上盡舜堯(1 / 2)

會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紹興、嵊縣、諸暨、東陽間,為錢唐江支流浦陽江曹娥江的分水嶺。相傳夏禹至苗山大會諸侯,計功封爵,始名會稽,即會計之意。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退居於此,臥薪嚐膽,終於打敗吳王夫差。前222年,秦在這裏設會稽郡,為三十六郡之一。治所在吳,即今江蘇蘇州市。

秦始皇南巡,一個重要內容是祭祀死在出巡途中的兩位古代帝王。一位是南巡途中病死在蒼梧的舜帝。另一位是東巡病死在會稽的禹帝。

秦始皇祭祀舜帝,是在雲夢地區向著九嶷山進行的。舜帝墓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九嶷山麓。《水經注》:“蟠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岩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秦始皇祭祀禹帝,是在禹帝陵前進行的。禹帝陵,在今紹興東南8公裏的禹陵鄉禹陵村。背負會稽山,前臨禹池,麵對亭山。陵前有碑亭一座,亭內有“大禹陵”三字的巨碑一塊。午門前有岣嶁亭,內有岣嶁碑,碑文77字,字體非篆書金文,已被人譯成漢文,內容是記述禹治水的曆程。廟東有窆石亭,內立圓錐狀的窆石1塊,高約2米,上有圓孔,傳說為禹下葬時所用。

秦始皇在會稽山上立下他出巡以來的第七塊刻石。寶慶元年(1225)《續會稽誌》記載:“秦刻岑石,秦始皇東到大越留舍都亭,去錢塘浙江岑石,石長四尺,南北麵廣六尺,刻文立於越東山上,其道九曲,去越二十裏。”

會稽刻石銘文289字,每句四言,三句一韻,六句一段,形成十二段、二十四韻、七十二句的格式。它的史料價值和思想意義在於證實了秦始皇移風易俗,宣傳教化和“始定刑名,顯陳舊章”的史實。

原文 譯文

皇帝修烈 秦始皇帝偉業

平一宇內 統一六國天下

德惠修長 恩德久遠悠長

三十有七年 三十七年之時

親巡天下 親自巡視天下

周覽遠方 遍巡遠方疆土

遂登會稽 登上了會稽山

宣省習俗 考察當地習俗

黔首齋莊 百姓很是崇敬

群臣誦動 隨從群臣頌功

本原事跡 推論原本事跡

追首高明 追溯皇帝高明

秦聖臨國 秦始皇帝登位

始定刑名 開始製定刑名

顯陳舊篇 明布舊的章程

初平法式 初步整治法製

審別職任 慎重甄別職責

以立恒常 用以長久樹立

六國專備 原來六國專橫

貪戾慠猛 背禮貪暴凶傲

率眾自強 企圖挾眾逞強

暴虐恣行 任意橫行霸道

負力而驕 憑持強力驕傲

數動甲兵 屢屢大動甲兵

陰通間使 暗地裏通間諜

以事合從 圖謀合縱之事

行為辟方 行為甚是乖張

內飾乍謀 內部掩藏奸謀

外來侵邊 外來侵犯邊疆

遂起禍殃 於是遂起禍殃

義威誅之 義軍高揚威武

斂息暴悖 誅滅暴亂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