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州)人,生於後唐天成二年(927),卒於宋開寶九年(976)。他結束了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麵,重新統一全國,建立宋朝,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便立下雄心壯誌,企盼幹一番大事業。後漢初,他加入郭威的部隊,在擁立郭威代漢時,表現積極,逐漸得到郭威的賞識。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趙匡胤更受器重,到顯德六年(959)柴榮病逝時,他已官居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大尉、殿前都點檢,掌握後周的軍事大權。顯德七年(960)元旦,趙匡胤指使人謊報契丹和北漢聯合入侵後周,於是趙匡胤奉命率兵北上,隊伍到達開封城東北20公裏的陳橋驛便駐紮下來。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大將趙普等人密謀,借口“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並將一件黃色的龍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擁戴他做了皇帝。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立即回師開封,要求軍隊不得剽劫百姓,將後周的小皇帝降為鄭王,太後易稱為周太後,並從皇宮遷出到西宮,同時對後周文武重臣一律采取優待措施。五代時,政權變動頻繁,對那些大臣們來說,大都經過幾個朝代,對於變換皇帝本無所謂,隻要自己有官做,誰做皇帝還不一樣呢?因此,趙匡胤幾乎沒有遇到後周的抵抗,便順利地穩定了開封的局勢。因為趙匡胤所領歸德軍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將新政權的國號改稱“宋”,年號“建隆”。

宋朝建立之後,原後周的親信勢力李筠、李重進等人曾率兵反宋,但很快便被宋軍擊潰。後周殘餘勢力鏟除之後,宋太祖便考慮統一全國的問題,他製定出“先南後北”的戰略,於乾德元年(963)開始,先後用武力消滅了荊南(即南平)、湖南、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割據政權,基本上統一了南方。與此同時,他還派兵進攻北漢,削弱了其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為以後最終消滅北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趙匡胤非常重視政策和策略。每當調兵遣將之前,他總是親自做出縝密規劃,向主將麵授機宜,布置妥當,由於他原是行武出身,作戰經驗極其豐富,他的這些指揮大體上都是正確的。同時,他嚴禁軍隊屠殺無辜人民、掠奪財產。攻下敵國領土之後,他立即下令廢除各種苛捐雜稅,維護正常秩序。因此,他的統一戰爭得到當時人民的支持。

為了確保全國的統一,防止分裂割據的再度發生,宋太祖趙匡胤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他深知殿前都點檢這個職務的危險性,為了不使“陳橋兵變”的事件重演,即位不久,宋太祖便撤銷了這個職務,把禁軍殿前司和侍衛馬步軍司分為殿前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三司,三司將領選用一些資曆較淺、容易駕馭的人來擔任,並且時常加以調動。這些將領雖然統領禁軍,但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卻得聽命於樞密院。同時,還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區,每隔幾年調動一次,而將領們卻不隨之調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軍隊變成將領私人武裝,從此結束了五代以來將領專橫跋扈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