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一次趙匡胤問趙普:“自從唐亡以來,幾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戰爭不止,生靈塗炭,是什麼緣故呢?我想替天下息兵,為國家作長久之計,應當怎辦?”趙普答道:“沒有別的,隻是因為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罷了。要變也不難,隻要稍奪他們的權力,管製他們的錢穀,收了他們的精兵,天下自然安定了。”此計立即為趙匡胤所采納。建隆二年(961)秋,宋太祖預備下豐盛的酒肴,約請石守信等幾位將領赴宴,席間他對諸將說:“不是你們出力,我沒有今天。不過做天子也不容易,還不如節度使快樂,現在我沒有一夜睡安穩過。”諸將忙問原由,宋太祖說:“誰不想富貴呢?一旦有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難道容許你們不做皇帝嗎?”諸將立即叩頭請計,宋太祖便乘機勸他們交出兵權,同時賜給他們良田美宅以安度餘生,這便是所謂“杯酒釋兵權”。此後,宋太祖又將那些足以威脅皇權存在的耆舊宿將們的兵權逐一收回,集中於皇帝。

收回地方權力。宋太祖於乾德元年(963)開始,選派文官外出,代替軍人掌握州郡行政,稱為“權知軍州事”,簡稱為知州,三年為一任期,期滿另調他職。知州之外,另設通判(大郡設兩人),也由中央政府選派,他有權過問州中行政,直接對中央負責,又稱監州。州中命令,需知州和通判共同署名,否則無效。二者相互製約,誰也無法獨攬政權。乾德三年,宋太祖又在各道設置轉運使,掌管財政,同時監督地方官吏,從而將地方的財政權也收歸中央。

分割相權。宋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為了防止宰相權力過大,宋太祖特設參知政事作為副貳,又以樞密使分取宰相的軍政大權,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財政大權,同時樞密使和三司使也設副使,以削弱正使的權力。這樣,原本事無不統的宰相,隻剩下不大的行政權力,皇帝便可以總攬大權,操縱自如了。

宋太祖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在製度上防止了分裂割據的重演。

開寶九年(976),宋太祖臥病在床,他的弟弟趙光義前來探望,有人從窗外看見燭影下二人交手的動作,又聽到揮動斧頭的聲音。第二天早晨便宣布宋太祖已經去世,趙光義繼承兄位做皇帝,這便是曆史上所說的“燭影斧聲”。盡管“燭影斧聲”並不能完全證明是趙光義殺掉了他的哥哥,但是從宋太祖當時年僅50歲,無論從身體狀況上看,還是從醫療條件上看,宋太祖都還未到死亡之時,再加上宋太祖去世時,大兒子已經25歲,小兒子也已17歲,都未能繼承皇位,幾年之後,他們紛紛被迫自殺,由此似乎也能推斷出正是趙光義害死了宋太祖。宋太祖趙匡胤雖然防止了地方勢力的割據和將領們的跋扈,但他卻沒有能夠防止皇族內部的篡奪,以至於莫名其妙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