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奸臣誤國論(1)(2 / 3)

李林甫一直都在暗中窺伺時機,終於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牛仙客問題上找到了促使玄宗下決心驅逐張九齡的機會。

牛仙客是朔方將領,目不識丁,但在理財方麵倒有些旁門左道。玄宗一再想提拔他,都遭到張九齡的反對。李林甫乘機挑撥說:“象牛仙客這樣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選,張九齡是個書呆子,不識大體。”玄宗見李林甫支持,很高興,立即又找張九齡商議提拔牛仙客之事,張九齡還是不同意。玄宗這下可惹怒了,變色道:“難道什麼事情都要由你作主嗎!你認為牛仙客低賤,你又有多高貴呢!”

下朝後,李林甫又在玄宗麵前離間說:“隻要有才識,何必考慮什麼詞學,天子用人,有什麼不可以的。”經李林甫這麼一說,玄宗心裏更不是滋味,再也不顧張九齡的反對,賜牛仙客爵陝西縣公,食封300戶,又升之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時罷去張九齡、裴耀卿的相位,任命李林甫為中書令,執掌政府大權。

李林甫傾倒張九齡,當上首席宰相後,心裏十分高興,但皇太子問題並未解決,他企圖進一步利用皇太子問題去實現他的權力野心,他想廢掉太子瑛,另立壽王瑁為太子,使太子和相權結合,從而駕空君王,獨斷朝綱。因此他暗中指使親信構陷太子瑛,而武惠妃也未善罷甘休,繼續派人監視太子。開元二十四年四月,駙馬都尉楊洄再次狀告太子瑛、鄂王瑤、光天琚與太子妃兄、駙馬都尉薛鋪秘密勾結,圖謀不軌,玄宗又忙召集李林甫、牛仙客商議廢太子之事,李林甫還是那句老話:“廢太子是陛下的家務事,不是臣等所應參預的。”玄宗見宰相不反對,遂下令廢除瑛、瑤、琚為庶人,流放薛鋪於湘州,不久又賜死瑛等4人。

李林甫廢除太子的目的達到後,滿以為壽王瑁可以成為太子了。然而事態並未象李林甫所預計的那樣發展。武惠妃由於在太子問題上做了虧心事,—夜晚常夢見太子瑛等3人為祟,最後恐怖成疾而卒。惠妃突然死去,李林甫深感不安。他知道壽王因惠妃而得寵,惠妃一死,壽王失去了成為太子的一個最重要的靠山。但他並未放棄擁立壽王為太子的宿願,他見玄宗在立誰為太子問題上猶豫不定,便決心先發製人,於是上疏玄宗,提議說:“壽王年已成長,可立為太子。”而此時的玄宗似乎對李林甫擁立壽王為太子的用心有所察覺,因而在立誰為太子問題上顯得異常冷靜和慎重。他權衡了壽王和其他諸子,認為壽王畢竟是以母親而得寵,他個人並無特殊才能,尤其是李林甫極力扶持壽王,目的已很顯然。玄宗既然把首席宰相的大權交給了李林甫,就不希望這位權相再去擁立一個太子了。因為太子和權相結合,將會構成對皇權的威脅,因此不能立壽王為太子。想來想去,他最後選擇了忠王為太子。這不僅因為忠王多年來一直處於不受重視的地位,在宮中和外朝都沒有形成個人勢力,易於控製,而且忠王在玄宗諸子中也最年長,立忠王為太子,不會讓以李林甫為代表的擁立壽王的外朝勢力找到反對的借口。所以當李林甫問及立太子之事時,玄宗斷然回答說:“忠王仁孝,年又居長,當立為太子。”李林甫隻得打消立壽王的念頭。

然而李林甫卻牢牢地控製住了朝中大權,為了爭寵固權,他一方麵處處迎合玄宗旨意,凡有奏請,他都事先賄賂玄宗左右親信,了解玄宗的意圖,從而投帝所好,故深得聖心,玄宗把政事全部委托給李林甫處理,寵之不疑。另一方麵他又想方設法把玄宗和百官隔絕開來,不讓玄宗了解下情。他曾把諫官們召集起來,公開威脅說:“現在皇上聖明,做臣下的隻要按皇上的意旨辦事就行了,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們沒有看到皇宮前的立仗馬嗎?它們吃的飼料相當於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馬要是叫了一聲,就要被拉出去不用,後悔也來不及了。”對上疏言事的人,李林甫一概打擊,諫官補闕杜鈸不聽李林甫的話,偏上疏給玄宗提建議,結果第二天就接到命令,降職到外地做縣令。

對玄宗賞識並有可能入相的人,李林甫也一概排斥和打擊。他打擊異己手法十分巧妙,他要排擠一個人,表麵上不動聲色,笑臉相待,做出一副十分關心人的樣子,在背後卻暗箭傷人。中書侍郎嚴挺之,為官清廉,又有才能,李林甫十分妒嫉他,把他排擠在外地當刺史。有一天,唐玄宗突然想起了他,對李林甫說:“嚴挺之還在嗎?這個人很有才能,還可重用呢!”李林甫說:“陛下既然想他,我去打聽一下。”退朝後,李林甫立即把嚴挺之的弟弟找來,對他說:“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見皇上嗎?我倒有一個辦法,隻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說他得了重病,請求回京城來看病。”嚴挺之的弟弟見李林甫這樣關心他哥哥,非常感激,馬上給嚴挺之去了一封信。嚴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果真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拿著奏章去見玄宗,假惺惺地說:“哎,真太可惜,嚴挺之現在得了重病,不能幹大事了。”玄宗隻好惋惜地歎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