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為大材大智(2)(1 / 3)

順治十八年二月五日,順治帝福臨病死,他的第三子玄燁即位,就是康熙皇帝。康熙即位之時,剛剛7歲零9個月,年齡很小,順治死前便把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鼇拜四人招來,讓他們做顧命大臣,這四個人也在順治帝前宣誓,表示“協忠誠、共生死、輔佐政務”,“不計私怨,不聽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無義之富貴”。但是不久,這四位大臣就忘記了他們的誓言。擺在康熙麵前的形勢十分嚴峻。

就朝廷以外的情況來說,滿清入關不到二十年,人心並未歸附,前明之思還在人們心中隱藏著,尤其是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勢力十分強大,多年來一直準備造反。台灣島上鄭成功的後代也虎視眈眈,窺視清朝的東南沿海一帶,尋找時機,準備反攻。東北方有俄國軍隊不斷騷擾邊境,侵吞土地,掠奪人口財富。西邊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準噶爾部更是氣焰熏天,不斷向東進擾,北方還有諸蒙古部落,也伺機南下。

朝廷內部的局勢就更令人憂慮了,在四個顧命大臣當中,索尼因年紀大了病死,遏必隆勾結鼇拜,惟鼇拜之命是從,而蘇克薩哈則是鼇拜的對頭,不久,蘇克薩哈就被鼇拜陷害致死。這樣,朝廷之上就隻有鼇拜一黨了。鼇拜是“巴圖魯”(滿族語勇士)出身,號稱“滿州第一勇士”,性格暴躁,為人武勇,極難製服。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權以後,大肆捕殺異己,曾矯詔殺死了山東、河南的巡撫和總督。他在朝廷之上專橫跋扈、盛氣淩人,根本無一點人臣之禮。他對康熙視若無物,經常當眾與康熙大聲爭論乃至訓斥康熙,直到康熙讓步為止。在處置蘇克薩哈時,鼇拜要將他淩遲處死,康熙認為他無罪,鼇拜就大聲爭執,康熙仍是不許,鼇拜竟捋起衣袖,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害怕,隻得同意鼇拜把蘇克薩哈淩遲處死。

麵對鼇拜的專權跋扈,康熙決定除掉鼇拜,他知道如果下令捉拿鼇拜,自己肯定不是鼇拜的對手,因為鼇拜掌握著軍權。於是,隻有采取忍耐之計,等待時機,創造條件。他心中非常清楚,弄不好,自己將會很危險,以強示弱是最佳策略。

一次,鼇拜稱病不朝,康熙親自去看望他,鼇拜躺在床上,衛士見他的神色有異,急忙向前檢查,揭開被子,發現鼇拜的身下藏著一把極其鋒利的匕首,鼇拜當時極為緊張,衛士也不知如何處置,康熙卻突然插話道:“隨身攜刀是滿族人的風俗,不必大驚小怪。”康熙在不動聲色之中穩住了鼇拜。

1667年,康熙14歲,按照當時的規定,他可以親政(即親自處理政事)了,但有鼇拜專權,他無論如何是親不了政的,除掉鼇拜,就成了當務之急。那麼,明捉不行,用什麼辦法才好呢?康熙終於想出一計,不動聲色地幹了起來。滿族人喜歡摔跤,康熙就挑選了一些身體強壯的貴族少年子弟,到宮中練習摔跤,練了一年有餘,技藝大為長進,康熙也不時到摔跤房去練習,居然也窺得了門徑。宮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後妃太監盡知此事,但都覺得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沒有任何人懷疑康熙有什麼其他的動機。在不知不覺之中,康熙的這支“娃娃兵”就練好了。在這期間,康熙還依照中國傳統的“將欲奪之,必先與之”的做法,連連給鼇拜升官,鼇拜父子先後被升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後加上“太師”和“少師”的封號。不僅穩住了鼇拜,還使他放鬆了戒備。

在康熙16歲的那一年,一切終於準備就緒了,他先把“娃娃兵”布置在書房內,等鼇拜單獨進見奏事時,康熙一聲令下,“娃娃兵”一齊湧上,頓時把鼇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康熙又讓“娃娃兵”把鼇拜捆綁牢靠,投入了監獄。這群“娃娃兵”做完了一件大事,尚且蒙在鼓中,還以為是小皇帝愛胡鬧,讓他們捉鼇拜考較功夫呢?也隻有這樣,才能守得住秘密,否則,鼇拜的耳目極其眾多,隻怕要“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在捉住鼇拜之後,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13大罪狀,並組織人審判鼇拜、把鼇拜集團的首惡分子也一網打盡。不久,鼇拜死於獄中。

當康熙擒住鼇拜後,使得一些反應慢的大臣簡直目瞪口呆。在這件事上康熙忍了8年,終於一舉奪權,還了天下一個清明政治,如此看來他比“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的忍術還要高,還要深。

點評:

在對待鼇拜的問題上,康熙一忍再忍,直到時機成熟,才一舉鏟除了鼇拜,如果不是忍的不露聲色,不要說開創“康熙盛世”了,性命能否保得住尚在兩可之間。如果沒有忍耐的意識,即使一點小小的衝動,也將會毀掉一個十足的希望。

5.屈辱之下的“史家絕唱”

司馬遷之忍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形體已死,精神不滅。在恥辱的狂擊之下,他沒有倒下,反而被推上了光輝的頂峰,他忍住了對男性最慘無人道的摧殘,創作出了傲睨古今、淩軼百代的《史記》。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歲的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生前的職務,被漢武帝任命為太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