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士受辱,拔劍而起”必然會“亂大謀”;一蹶不振,灰心絕望,則隻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最終被無情淘汰。隻有處變不驚、善於忍耐,才有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正所謂“一忍萬事成”。
1.朱棣佯狂伺機而起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俗話說:“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識都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在蛇之蟄,以求存也”,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大明基業之後,為加強宗族勢力,除了徐達等幾個異性人物外,把自己的十四個兒子全部加封為王。明太祖駕崩後,因皇太子朱標早死,就由長孫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建文帝一登基,即感到了10多位皇叔的威脅,於是他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運動”,把各位皇叔一個個翦除羽翼,有的流放,有的借機殺掉。最後隻剩下燕王和寧王兩個,因其環境特殊,又一時尚未找到借口,便暫時存留下來。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為人驍勇善戰。但頗感自危,決意伺機行動,隻是力量不足,隻好暫時忍耐。建文帝也顧慮朱棣擁兵在外,又勇悍多謀,也不敢輕易下手。
不久,建文帝以高官厚祿收買了燕王的親信葛誠,令他隨時密報燕王的舉止。葛誠就慫恿朱棣入宮見帝,以釋嫌疑。這無疑是驅羊入虎口,朱棣的軍師道衍力主不去,但朱棣卻說:“此時我能興兵,便當興兵,若不能,不如暫住一行。”因此毅然進京。建文帝本想找個把柄乘機殺掉他,但燕王到京後,處處謹言慎行,又顯得十分馴順,他反而無從下手。一個月後,他隻好放燕王返回燕京。
京城一月,燕王察言觀色,益感危機重重。回到燕京後,他立刻詐病,並傳言病重。建文帝終不放心,又尋機把燕王所屬勁旅調離燕京,並殺了他的幾個得力部將。朱棣為使皇帝不疑他有變,便詐癲扮傻,甚而溜出王府,在街市上奔走呼號,搶奪酒食,說話顛三倒四,有時竟仰臥街頭,整日不醒。建文帝派遣謝貴前去探病,當時,正逢盛夏天氣,隻見朱棣穿起皮襖,圍爐而坐,還直喊天氣太冷。但葛誠卻密報朝廷,說燕王實是詐病,切勿被他瞞過。於是建文帝決定立即采取行動,密令燕京守城副將張信下手捉拿朱棣。
張信一直是燕王的親信,接到密令後十分為難。他的母親知道底細後,則勸他不可忘恩負義。張信就去見朱棣,朱棣仍在裝瘋。張信說:“殿下快不要這樣。有什麼,便對老臣直說無妨。”朱棣說:“我已經病得不行了。”張信便把建文帝的手諭拿出,以實相告。
於是,燕王急招軍師道衍入室,共商救急之計。當晚設宴,預作埋伏,將內奸謝貴及葛誠一並擒住。燕王朱棣忿忿地說:“如今在籍的普通百姓,尚且知道兄弟、宗族互相體恤;我身為皇叔,性命卻朝不保夕。朝官如此待我,遍天下還有何事幹不出來?”他扔掉手中拐杖,長歎一口氣說:“我哪裏有病,都是你們這幫奸臣逼出來的!”於是令人把謝貴等人斬首。朱棣隨即起兵,直向南京討伐建文帝。經過四年征戰,終於獲勝,登上皇位,定都北平。這就是曆史上的明成祖。
點評:
縱觀古史殷商末期,紂王叔父箕子身居太師之位,曾因紂王無道,力諫不聽,披發佯狂為奴;春秋戰國時代,孫臏因受龐涓嫉妒迫害,裝瘋賣傻而逃脫;文人名士唐伯虎也曾為避禍而裝癲食汙。可見政治鬥爭之殘酷無情。裝病賣傻,實為韜晦之計的一種,往往是一大本領。
2.慕容垂雌伏待變
慕容垂,字道明,從兒時起就聰明過人,成人後身長七尺四寸,手垂過膝,他的父親對他特別寵愛,曾說“我這兒子最終能破人家,或者能成人家”,因此給他起名叫 “霸”,字道業。他二哥慕容謊即位後,改名為“垂”。慕容謊死,其子慕容雋即位,慕容垂被任為河南大都督、征南將軍、兗州牧、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但太傅慕容評和皇太後不能容人,他們不僅不賞慕容垂的軍功,反而要誅殺他,他不得不與兒子慕容全逃離前燕,投奔了前秦苻堅。
苻堅早有並吞前燕之心,隻是顧忌慕容垂為將,未敢輕舉妄動,現在見他們父子來投,不禁大喜過望。他親自到市郊恭迎,給以隆重的禮遇。苻堅的謀臣王猛認為慕容垂有雄才大略,不殺將成後患,苻堅聽不進去,反任他為將軍,封他為賓都侯。這個前燕的宗室子弟總算在苻堅的卵翼下蟄伏下來。
晉太和五年(370),苻堅俘獲慕容暐,滅掉了前燕。當苻堅率軍進入前燕的京師鄴城時,慕容垂也隨軍前往。他見到幾個未隨他出逃的兒子,想到故國淪亡,不免悲從中來。他原來的屬下見他成為敵國的戰將,都在臉上露出不悅之色。前郎中令高弼私下謁見慕容垂,勸他道:“大王才能超群拔萃,卻遭無妄之災,輾轉流離,備嚐艱難。有幸上蒼讓我重見大王,如今國祚暫移之際,正是大王重開偉業之機。惟願大王收攬舊臣子弟,以建豐功偉績。不要因為一怒而捐棄燕國。”慕容垂心中正有使前燕東山再起之誌,對高弼的進言自然心領神會,但並未表露出來,表麵上仍舊忠心耿耿地為苻堅征戰。苻堅因他戰功卓著,又升他為京兆尹、泉州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