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伍參憂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晉見莊王。來到宮殿一看,隻見紙醉金迷,鍾鼓齊鳴,莊王左手抱著鄭國的姬妾,右手摟著越國的美女,案前陳列美酒珍饈,觀賞輕歌曼舞。莊王看到伍參進來,當頭喝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嗎?是不是來找死呢?”
伍參抑製住慌張,連忙陪笑說:“我哪敢來進諫,隻是有一個謎語,猜了許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聰慧,想請大王猜一猜,也好給大王助興。”楚莊王這才放下臉,說道:“那你就說說看。”伍參說:
高高山上有隻奇怪的鳥,
身披鮮豔的五彩,
美麗而又榮耀,
隻是一停三年,
三年不飛也不叫,
人人猜不透,
實在不知是隻什麼鳥!
當時的人喜歡說各種各樣的謎語,稱作“隱語”,這些“隱語”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謎語這樣單純,因此,人們多用這些“隱語”來諷諫或勸諫。楚莊王聽完了這段話,思考了一會說:“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此非凡鳥,凡人莫知。”
伍參聽後,知道莊王心中有數,非常高興,就趁機進言道:“還是大王的見識高,一猜就中,隻是此鳥不飛不鳴,恐怕獵人會射暗箭哪!”楚莊王聽後身子一震,隨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參回去後就跟大夫蘇從商量,認為莊王不久即可覺悟,沒想到幾個月過去後,楚莊王仍一如既往,不僅沒有改過,還越發不成體統了,蘇從見狀不能忍耐,就闖進宮去對莊王說:“大王身為楚國國君,即位三年,不問朝政,如此下去,恐怕會像桀、紂一樣招致亡國滅身之禍啊!”莊王一聽,立刻豎起濃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長劍指著蘇從的心窩說:“你難道沒聽到我的命令,竟敢辱罵我,是不是想死?”蘇從沉著從容地說:“我死了還能落個忠臣的美名,大王卻落個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來,能使楚國強盛,我甘願就死!”說完,麵不改色,請求莊王處死他。
楚莊王等待多年,竟無一個冒死諍諫之臣,他的心都快涼了。這時,他凝視了幾分鍾,突然扔下長劍,抱住蘇從激動地說:“好哇,蘇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尋找的社稷棟梁之臣!”莊王說完,立刻斥退那些驚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著蘇從的手談起來。兩人竟是越談越投機,竟至廢寢忘食。
蘇從驚異地發現,莊王雖三年不理朝政,但對朝中大事及諸侯國的情勢都了如指掌,對於各種情況也都想好了對策。這一發現使蘇從激動萬分。
原來,這是莊王的韜光養晦之策。他即位時十分年輕,不明世事,朝中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處置,況且人心複雜,尤其是若敖氏專權,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輕舉妄動。無奈之中,想出了這麼一個自汙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靜觀其變。在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賢愚,也測試了人心。他頒布勸諫者死的命令,也是為了鑒別哪些是甘冒殺身之險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隻會阿諛奉承,隻圖升官發財的小人。如今,他年齡已長,經曆已豐,才幹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了廬山真麵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開會,任命了蘇從、伍參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大臣,公布了一係列的法令,還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並殺了一批罪大惡極的犯人以安定人心。從此,這隻“三年不鳴”的“大鳥”開始勵精圖治,爭霸中原。
應當說,楚莊王確實是一個有智謀的人。
這隻“大鳥”真的“一鳴驚人”,在他開始著手治理楚國之時,楚國正遇上了大災荒,四周邊境又遭進攻。他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擊敗了他國的進攻,爭取了巴、蜀等小國部族的歸附。然後整頓內政,國家開始富強,他善於納諫,重視用人的一技之長,改革政令製度,尤其是改革兵役製,使楚國逐漸成為一個軍事強國。
後來,莊王平定了國內的若敖氏叛亂,對外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終於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點評:
楚莊王的韜光養晦並非在受到失敗與挫折時才被迫進行的,而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未來而主動地進行的,這尤其需要耐心、修養、智謀和膽識。在中國曆史上,像楚莊王這樣的人還不算太多,但這足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有益的啟示:即使在一帆風順的時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種方法增長自己的見識,砥礪自己的才能。
4.康熙:“忍”中奇才
康熙曆來被人稱為“少年天才”,我們不否認康熙身上有政治家的天賦,但康熙為了大業的那種忍的精神,的確值得後世效仿。
實事求是地講,康熙在中國所有的封建帝王當中,應該說是較有作為的。別的不說,就其為中國留下的960萬平方公裏土地,足可以劃在英明君王之列。
康熙8歲即位,16歲親政,在內憂外患的8年間,康熙一直采取了守勢,也就是忍的策略。尤其是他以隱忍手段一舉鏟除鼇拜一事,更是把中國傳統智慧中的隱忍韜略運用得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