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紅顏多是禍水:溫柔鄉,英雄墓(2)(3 / 3)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唐玄宗照例到驪山溫泉宮行幸。第二天上午,玄宗便派禦妹玉真公主前往壽王府邸,詔令壽王妃楊玉環前往驪山侍駕。毫無疑問,這道詔令意味著壽王夫婦愛情生涯的結束。自古君命難違,李瑁與楊玉環都十分清楚。自從武惠妃死後,壽王就被父皇逐漸冷落,這次詔令自己的妻子前去侍駕,顯然是要公開將玉環奪走。夫妻五年恩愛一場,眼見妻離子散,自己卻絲毫不敢違逆,如果抗旨不從,隻能招惹殺身之禍。想到這些,壽王忍不住抱住玉環放聲大哭。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麵前,壽王一籌莫展,或許這就是夫妻兩人最後一次相擁相握,從此,雖近在咫尺,卻無法相親相愛。

楊玉環辭別壽王,隨玉真公主來到華清宮。這一次,她陪侍李隆基度過了18個夜晚。李隆基內心得到了從未有過的滿足,興高采烈地對高力士說:“朕得玉環,如獲至寶,實是平生第一快事。”此次驪山相會,對於22歲的楊玉環和56歲的李隆基來說,各自的生活都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從此,大唐王朝開始上演一幕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尤其是那淒慘的悲劇結局,更為李楊之戀畫上了令人難以忘懷的句號。

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寵愛,最初是受其容貌的吸引。楊玉環正值青春年華,更兼天生麗質,體態豐韻,舉止嫻雅,雍容華貴。確如白居易《長恨歌》所描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玉環除了有出眾的容貌,還具有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是一位“善歌舞,通音律”的女子。這適可與多才多藝的玄宗相匹,結為藝術知音。唐玄宗的音樂才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他的父親唐睿宗以喜音律而著名。玄宗自小在深宮中與樂工為伴,長大後“萬知音律”。在作曲方麵,他可以即事譜曲,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比一般的樂工還要技高一籌。他會彈奏多種樂器,尤其精通羯鼓。羯鼓本是從西域傳人中原,鼓聲雄健,能給許多樂種伴奏。玄宗曾多次在宮廷宴會或小範圍的歡娛場合親自擊鼓盡歡,成為當時宮廷音樂界的一大盛景。唐玄宗曾經研習印度佛曲《婆羅門曲》,加上自己的想像和感受,創作了《霓裳羽衣曲》,用以詠唱眾仙女翩翩起舞的意境。唐玄宗將此曲交給楊玉環,命她依韻而舞。楊玉環稍加瀏覽,便心領神會,當即載歌載舞地表演起來。歌聲婉轉若鳳鳴鶯啼,舞姿翩躚如天女散花,使觀者仿佛身臨眾仙齊舞,飄渺神奇的瑤池之會。她對樂曲領悟之深,表現力之強,令玄宗興奮不已。玄宗親自擊鼓伴奏,兩人都沉浸在靈犀貫通的音樂意境之中。楊玉環對《霓裳羽衣曲》的配舞,推動了盛唐舞蹈藝術的發展。她在創作過程中,注意吸收傳統舞蹈表現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蹈的回旋動作,因而使整個舞蹈飄忽輕柔,綽約多姿,樂曲與舞姿的協調幾乎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地。白居易寫詩形容道:

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燃縱送遊龍驚。

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據時雲欲生。

楊玉環成了玄宗晚年的舞樂知音,兩人的愛情生活,幾乎都伴隨著歌舞展開。在輕歌曼舞中,這對忘年戀人不但找到了精神寄托,而且還吸收了外來文化,培養了音樂人材,推動了盛唐時期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發展,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七月,唐玄宗頒布詔令,冊立韋照訓的女兒韋氏為壽王妃,從而結束了白楊玉環入宮後壽王就一直沒有正妻的局麵。新王妃的冊立,徹底斷絕了壽王與楊玉環團聚的可能,為李隆基名正言順地將楊玉環納入後宮做了鋪墊。

十天以後,經過精心安排,入宮五年一直身份不明的楊玉環正式接受了唐玄宗的詔命,被冊封為“貴妃”。楊玉環身著貴妃禮服,出現在為這一慶典而舉辦的盛大宮廷宴會上,顯得更加雍容華貴,儀態萬方。在耐心地等待了五年之後,玄宗煞費了許多苦心,竭力地掩蓋著父奪子妻的醜聞,總算度過了最難堪的歲月。楊玉環也終於在沒有過多輿論壓力的情況下得以入主後宮,光明正大地與玄宗生活在一起,感到從未有過的愜意。打這時起,她的心中泛起對宮廷新生活的向往。

正在唐玄宗沉溺在“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恩愛之中的時候,安祿山在洛陽即位稱帝,自稱大燕皇帝。公元755年11月,爆發了以討伐楊國忠為借口的“安史之亂”。公元756年6月13日,即潼關失守的第四天拂曉,唐明皇帶著楊貴妃姐妹(楊貴妃姐妹4人,她的3個姐姐分別被封為韓國、虢國、秦國夫人)、奸相楊國忠、皇子皇孫、宮中近侍和幾個大臣,打開城北禁苑的延秋門,在將軍陳玄禮所率千名禁衛軍的護送下,逃奔在去“四川避難”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