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楊畏“三變”,僅是指其政治投機而言,如若察其待人處世的言行,其變又何止三回。
元祜初年,楊畏投靠反變法派時,曾對司馬光極盡阿諛之能事;但司馬光屍骨未寒,他就指責其“於政事未盡”。他曾一度結好於蘇轍,為使蘇轍入相而上下活動,而一旦看到蘇轍已入相無望,他便立刻翻臉不認人,“複上疏詆蘇轍不可用”。他又對呂大防極力討好,使得呂大防將之視為親信,不斷提拔、重用他,但形勢剛一開始有所變化,他就“首背大防”。呂大防被罷相兩個月之後,章悼人相,楊畏避開百官,與章悼密談,“語多斥大防”,有人看到了他對呂大防落井下石這一幕,感歎說:“楊侍郎前日諂事呂相公,亦如今日見章相公也”。但楊畏在章悼的懷抱裏呆了沒幾天,就又投向章悼的對手李清臣、安濤一邊。史臣說他是“傾危反覆,周流不窮”,真是恰如其分。
點評:
阿諛奉承、背信棄義是那些奸佞小人所謂的“識時務”。有利可圖,他就對你阿諛奉承;無利可圖,他就會對你背信棄義。可見,我們必須要對這樣的“俊傑”提高警惕。
6.漢家“第四傑”——官場不倒翁陳平
在西漢初年,當那些功臣一個個被貶被殺時,隻有一個人能夠遊刃於官場,而且能把官做穩,此人就是陳平。他懂機變,總能在關鍵時刻深得上的滿意,同僚的讚同,下屬的推崇。漢初三傑雖名震青史,但下場卻一般,除了張良退穩,在曆史上銷聲匿跡,其他二傑都苦難受盡,韓信被殺,蕭何蹲過監。但陳平官至宰相卻沒受一點皮肉之苦,說他是漢朝的第四傑並不為過。
一天,漢王帳下來了一位身材偉岸、麵如敷粉、唇若施朱的美貌丈夫。此人是陽武縣人,名叫陳平,原是楚都尉,因項王發怒誅殺將吏,避禍而逃奔漢王來的。漢王劉邦聽部將魏無知介紹後,立即召見陳平,直截了當地向他征詢伐楚大計。陳平進言說:“大王想伐楚,目前正是時機。現在項王正率軍討伐齊地,後方空虛。大王若迅速東進,攻占他的老巢彭城,截斷楚軍歸路,楚軍一定人心大亂,容易潰散;項王雖然勇猛,但他一個人也無能為力了。”接著,陳平還把進軍線路和攻伐計謀對漢王作了詳細分析。漢王聽了眉飛色舞,欣喜異常,覺得陳平才智謀略過人,真算得上張子房第二了。於是,不但仍舊授予他楚時的都尉官,還讓他作自己的參乘(陪乘人),隨侍左右,並兼掌護軍。
帳下諸將見陳平剛來,又不見有什麼功勞,就一下得了貴官,還跟隨漢王身邊,認為漢王這般抬舉陳平也太過分了。下邊不滿的議論,漢王也有所風聞,但均不以為意;相反,更加厚待陳平。這下惹得周勃、灌嬰這類功臣更加憤憤不平。他們在將士中搜集了些有關陳平的不廉行為,然後氣呼呼地到漢王帳中告狀,想把陳平告倒。
漢王聽後,不但不生氣,反而笑著說:“寡人任用陳平,是因為他有才智。你們說的那些事是德行問題。當今楚漢相爭,全靠能人出奇謀,武士出勇力。那些循規蹈距的謙謙君子有啥用處!你們就不要再追究他的那些生活小事啦!”周勃等人隻好垂頭喪氣地退了出來。
漢王見他們走了,心理覺得有些問題還是得弄清楚,於是召陳平進來質問道:“先生,你原來事魏不行,於是事楚;結果又離開楚營,投到我處。人臣侍君可以這樣不專一嗎?”陳平從容回答說:“臣事魏王,魏王不能采納臣的意見,所以離開他;到了項王麾下後,臣見項王信任喜歡的人,不是親戚,就是故舊;其他人即使是奇謀之士他也不重用。臣聽說漢王豁達大度,知人善任,遠近豪傑都爭相歸附,所以臣才來投奔大王。臣來時,隻身一人,除了身上穿的,餘皆一無所有。如果不收受點錢財,就無法籌辦活動經費。大王現在若真的認為臣的計劃可以采用,就請大王聽臣行事;假如認為不行,臣收的錢財全在,就全部封送官府,放我一條生路讓我離開就是了。”
漢王聽後,立刻向陳平賠禮道歉,並重金賞賜陳平,還提升他為護軍中尉,監護諸將。這樣一來,眾將領再也不敢說長道短了。
從此,陳平一心一意跟隨漢王身邊,盡心為漢王出謀劃策。他與張良成了漢王劉邦奪取天下以至治理天下所不可或缺的左右手。直到十數年之後,高祖臨終之前的遺囑中,陳平仍是漢高祖托咐的安劉佐漢的重要大臣之一。陳平的英名,最終得與蕭何、張良、韓信此漢家三傑一道名垂青史,並傳之不朽,不能不歸功於漢王的獨具慧眼和信用不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