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識時務者為俊傑(2)(2 / 2)

5.奸佞小人的“三變”

阿諛奉承、背信棄義是那些奸佞小人所謂的“識時務”。有利可圖,他就對你阿諛奉承;無利可圖,他就會對你背信棄義。宋朝的楊畏就一個這樣非常“識時務”的“俊傑”。

宋神宗熙寧二年(1609)後的三十多年,是北宋王朝動蕩不安的時期。隨著王安石改革運動的興起及其深入,宋朝統治集團公然分裂為變法派和保守派兩大陣營,他們之間的鬥爭,使得北宋政局變化不定,異常混亂。與此同時,兩派內部又不斷產生分裂,內訌不止,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愈發錯綜複雜。這種情況,於國於民有百害而無一利。而那些心術不正的奸佞小人則乘機大行混水摸魚之事,楊畏即是其中之一。

楊畏,字子安,洛陽(今市)人。初以孝行聞名。宋神宗元豐年間,楊畏見王安石深得宋神宗的支持,變法運動進展順利,便極力擁附王安石支持變法。他“刻誌經術,以所著書謁王安石、呂惠卿”,由此獲得了變法派的好感,被任命為鄆州教授。在這一階段,楊畏極力“尊安石之學”,盛讚王安石的學說是“得聖人之意”,儼然以王安石的忠實門徒自居。

元豐八年(1805)三月,宋神宗病死,太皇太後高氏執掌朝政,以司馬光為相。疾行廢罷新法,恢複舊製,史稱“元祜更化”。楊畏一看政局大變,也趕緊變換麵孔。元祜初年,他從夔州回到了家鄉,當時司馬光恰好也在洛陽,他生怕司馬光因為他曾鼓吹王學而貶逐自己,就用極其肉麻的語言吹捧司馬光說:“畏官夔峽,雖深山群獠,聞用司馬光,皆相賀。其盛德如此!”此後,楊畏便升官為侍禦史。

到了元祜元年,(1086)司馬光為相一年零八個月就去世了,呂公著獨掌朝政,仍如司馬光之意。兩年後呂公著退休,由81歲的文彥博執政,這時的文彥博已是不能做事的人了。此時,反變法派群龍無首,於是洛黨的首領程頤、蜀黨的首領蘇軾、朔黨的首領劉摯等,便互相爭鬥起來。此時的楊畏,一方麵積極參與廢罷新法的活動,一方麵又在元佑臣僚內部的黨爭之中出謀劃策、煽風點火。短短幾年當中,就以“傾危反覆”的臭名而成為“百官莫不側目”,人人提防三分的無恥小人。

元祜八年(1093)九月太皇太後高氏病死,反變法派一時又失去靠山,宋哲宗親政之後,改年號為“紹聖”,以示繼承神宗的遺誌,恢複變法之意。慣於察看風向的楊畏敏銳地意識到政局又將一變,於是,便搶先出手,於這一年的十二月上疏,請求宋哲宗“成繼述之道”,推行變法新政。當哲宗召見他時,楊畏又請召回章悼、呂惠卿等變法派首腦,還盛讚宋神宗變法圖強的功德及王安石變法的成就。紹聖元年(1094)三月,哲宗利用考進士策論的機會,讓赴考之人就行新法與行舊法的利弊發表意見。主考官把讚成行舊法的試卷列為上等,哲宗對此極為不快,又讓楊畏主持覆考,結果,他把擁護行新法的試卷列為上等,把讚成行舊法的列為下等,“自此紹述之論大興,國是遂變矣”。四月,章悼被起用為宰相,他還沒有上任,楊畏就派人到蘇州與他暗中聯絡,詭稱他前些年依附反變法派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用他們的矛盾,挑動他們自相殘殺以削弱其力量。為變法派複興預作鋪墊。他還厚顏無恥地自稱是“跡在元祜,心在熙寧”,並以“首為相公開路”之功,向章悼邀賞。結果,當大量反變法人士被貶官、遭流放、受到殘酷的政治報複時,楊畏卻遷職吏部侍郎,不下朝堂。如果不是因為得罪了章悼,他也許還要打著最先倡導恢複新法的招牌,繼續做他升官晉職的美夢。紹聖三年(1096)正月,右正言孫諤上章彈劾楊畏,其文說:“楊畏在元豐時,其議論皆與朝廷合;及元祜之末,呂大防、蘇轍等用事,則盡變其趨而從之;紹聖之初,陛下躬親總攬,則又欲變其趨而偷合苟容;天下謂之‘楊三變’”。此章一出,楊畏的政治生命便在眾人的笑罵之中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