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對台的政策是:以剿為主,因剿寓撫,堅決主張以武力收複台灣。這與姚啟聖的政策可謂相輔相成,但也因此引起施、姚二人對台作戰方案的爭執。
為解決總督、提督間的不和,康熙毅然授予施琅專征台灣的大權,命姚啟聖負責軍需供應,在將領的選拔安排上,均依施琅所奏,使之能指揮如意。
平定三藩之時,康熙常常不顧眾議,堅持己見,指揮布置平叛戰役,然而對攻取台灣的戰鬥布署則很少表態。他說:“自用兵以來,凡陸地關山險隘,相度形勢以上為進,朕往往能懸揣而決。海上風濤不測,涉險可虞,是以朕不強之。”因自己不熟悉海戰情形,便不遙控指揮,充分尊重統兵將領的意見,使將領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這大概是由於他所尊奉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聖訓所致吧。
台灣收複後,竟意外地出現了對台灣是棄還是守的問題。原來積極支持收複台灣的大學士李光地借口惟恐發生新的割據局麵,提出:“重洋之險,守則必設重戍,設重戍而固業其子孫,一旦瀕海有警,隱然有夜郎自大之勢。”更為荒唐的是,他竟企圖將台灣拱手奉送給荷蘭,說:“乘國威遠播,予其地與紅毛,而今世守輸貢,乃永逸長安之道。”李光地是福建人,因困於海寇騷擾,故主張統一,統一後又怕戍守台灣會增加福建人民負擔,故有此前後矛盾的舉動。
施琅親至台灣,經過實地調查,上疏朝廷備述台灣的戰略地位及放棄之後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斷言“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則永固邊圉。”福建總督姚啟聖,都察院右都禦史趙土麟等也先後上疏,反對放棄台灣。
康熙同意施琅等人意見,但因放棄收取台灣問題事關重大,所以,廣征群臣意見。他問李光地,台灣目前是否有形成割據被外國侵占的危險,李光地回答:“目下無妨,以皇上之聲靈,幾十年可保無事。”康熙聽後明確表示:“如此且置郡縣,若計到久遠,十三省豈能長保為我所有邪?”
由於康熙意圖堅決,群臣相繼讚同駐兵守衛台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於台灣正式設立地方政府,派兵駐守,差員辦理政務。
點評:
用人不疑難,用降將叛將而始終不疑就更難了。中國人素來重視“忠臣不事二主”,對叛降之人難免心懷疑點。而康熙對施琅的重用則體現出他的深謀遠慮和“任人之道,重在不疑”。
6.人盡其才,書生建奇功
漢高祖劉邦征戰南北,主要靠的是武將。他一向認為,讀書人派不上大用場,因此,也最討厭書生在他麵前賣弄文采。但是,劉邦用陸賈,卻打破了慣例。
陸賈是楚國人,他滿腹才學,胸懷大略,作為劉邦的幕僚,跟隨其左右,為劉邦出謀劃策,屢建奇功。漢初,中原人趙佗在南越自立為王,自然成為劉邦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為招撫趙佗,劉邦特派陸賈前去做工作。
趙佗聽說漢使到來,不以為然,很不禮貌的接待陸賈。陸賈一見趙佗,便正氣凜然地說:“足下是漢人,親戚、胞弟和祖墳也都在真定。現在您卻忘記了我們的風俗和傳統,竟然想憑借南越這一小塊地盤與漢朝抗衡,等待您的隻能是大禍臨頭。以前秦朝失掉政權,各方英雄豪傑紛紛起來抗爭,唯有漢王先進入關中,占據鹹陽。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們都附歸於他,可以說是夠強盛的了。然而,漢王在五年之內就消滅了項羽,平定了海內。今天漢王聽說您自為南越王,將相們都主張討伐南越,隻是天子不想再讓百姓受連累,才派我帶南越王的金印授於您。您該早早出城廓迎接,北麵稱臣才是,而您卻不識時務,想以這一塊小地方稱霸,我們隻要派一隻偏將,率上十萬人,就能輕易將你打敗。”趙佗聽罷這一席話,趕忙起身謝罪說:“我久居邊遠地區,不懂禮節,請先生諒解!”
陸賈代表漢高祖拜趙佗為南越王,授給他金印,命令他向漢朝稱臣。陸賈圓滿完成使命回朝,劉邦大為高興,拜他為大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