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依魯肅計,將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借給劉備後,一直不甘心,總是盤算著有朝一日再奪回來。後來鎮守陸口的呂蒙生出一計,就是假裝養病,麻痹關羽,乘對方沒有準備時突然襲擊。呂蒙要“養病”,就得找人替自己。可是找誰為好,卻頗費思量。如果找一位名望高的,起不到麻痹關羽的效果,要是隨便找一位平平之輩,又恐不能按計劃達到目的。正在這時,陸遜主動請纓。陸遜年少喪父,跟隨堂叔父廬江太守陸康生活。他自幼酷愛學習,熟讀兵書,精通經典,又有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呂蒙經過與其長談,認為陸遜足以擔起重任,就向孫權推薦了陸遜,他說:“陸遜的見解很長遠,其才略可以負此重任,看他行止和韜略,可以重用。”這時,陸遜隻是一名校尉,“未有遠名”,委以他如此重任,的確非同常舉。但孫權憑著自己對陸遜多年的了解和呂蒙的推薦,大膽起用陸遜。陸遜依計行事,果然取得了成功。劉備丟了荊州,如五雷轟頂,便親自率蜀國的軍隊來討伐吳國。大兵壓境,對吳國來說形勢十分危急。孫權便把抗擊劉備的主帥職務授給了陸遜。陸遜來到前線後,采取“以逸待勞,伺機反擊”的戰略,不管劉備那邊怎樣罵陣挑戰,自己按兵不動。對此,吳軍中許多有資曆的將官很是不服氣,有的譏笑陸遜書生氣十足,有的說他膽小懼敵。特別是孫權的宗室孫桓,作為吳軍前鋒陷於蜀軍圍困之中,實指望陸遜派兵相救,可陸遜仍然按兵不動。對於這些,孫權沒有絲毫疑慮,他對陸遜堅信不疑。陸遜終於瞄準戰機,將劉備趕跑。
孫權重用陸遜,可以說是選準了人。陸遜在戰時“胸中百萬兵”,而平日也很能顧全大局,化解矛盾。他任右都督時,奉命去平叛擴軍,與當時的會稽太守淳於式產生了矛盾。淳於式便寫信告陸遜不從實際出發,濫使權力,搞得當地不得安寧。陸遜對此毫不計較,反倒稱淳於式是個稱職的地方官。他對孫權說,淳於式作為地方官,想的是愛惜百姓,發展生產,他不是為私而告我,難道能說這不是好官吏嗎?這一見解和態度,深受孫權讚佩。
陸遜當了丞相以後,更是平等待人,公正而有度地處理各種事情。孫權到了晚年,年老昏憒,濫使權威,宮中結黨營私的事也時有發生。陸遜敢於直言相諫,陳說利害,盡管有時惹得孫權不滿,他也無所畏懼。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當時在孫權麵前很得寵,他不滿於自己的職務,便給陸遜寫了一封長信,發表了一通用人觀點。陸遜了解他的用意,就心平氣和地闡述了自己的用人觀點,他說:“比我強的人,我一定要敬重他想法給他升遷的機會;比我差的人,我則要想法扶持幫助他。現在你冒犯比你強的人,看不起不如你的人,這可不是為人立德的基礎啊!”一番話,說得諸葛恪無言以對。
點評:
以誠相待,用人不疑,往往會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對於一個英明的君王,往往是先仔細地了解一個人,認為他真正有才幹以後,再毫不懷疑的對他委以重任。用才之道在於因其材以取之,審其材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
5.任人之道,重在不疑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於那些有才能的人,要以誠相待,給他以充分的信賴,這樣,他才能更大限度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
明末清初,鄭成功為尋求一永固的抗清根據地,遂進兵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使台灣重回中國版圖。台灣的抗清複明力量,一直是清廷欲消滅的重要目標。順治年間,台灣成了尊奉大明的最後一個孤島,成為反清誌士心中的一麵旗幟。清廷知道,這麵旗幟不倒,民間反清複明之心永不會消絕,台灣便成了清廷的心腹之患。
康熙平定三藩後,便在福建沿海加強軍事力量,準備對台灣用兵,以和碩親王傑書統領軍隊,以重事權;任用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姚啟聖不僅智略過人,而且明曉邊情。就任閩督後,即以撫為主,大力招安鄭氏官兵,以高官厚祿為餌,開誠布公,恪守諾言,受到鄭軍官兵的歡迎,歸降者極多。原鄭成功部將黃性震也受到姚啟聖政策感召,主動入見,密陳方略,對招撫鄭氏,收複台灣做出較大貢獻。
康熙又大膽起用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施琅是海上投誠人員,原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部將。他熟悉海上情形,對鄭氏內部情況也了如指掌,確實是對鄭作戰的難得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