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善用他人智慧為己用:一個好漢三個幫(1)(1 / 3)

“遠使之,以觀其忠;煩使之,以觀其能;色使之,以觀其性;酒使之,以觀其態。”這是莊子對於用人之道的精辟論述。能用人者,無敵於天下。才能本身並沒有光澤,隻有在運用的過程中才能綻放出耀眼的光澤,因而,我們要爭取做一個現代社會的“伯樂”。

1.不拘一格降人才——齊桓公舉火拜賢

是否善於考察人的才能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大材小用,會使人懷才不遇,導致人才流失;小才大用,危害更大,輕則使其不堪重負;事情不成,重則小人當道,事業敗亡。而要考察大才與小才,除了自己要有很高的水平外,還要有一套經驗與辦法。有一點必須要注意,認識、使用人才要不拘於小節,因為那些有大才幹的人都是不拘於世俗的。

齊桓公繼位之後,重用管仲和鮑叔牙,對內大刀闊斧進行整頓改革,國勢日趨強盛,對外圖謀霸業,“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征得周天子同意,約集各諸侯國在北杏(齊國西部,今山東東阿境內)會盟。剛繼位的宋桓公不願接受齊桓公的領導,未等到簽訂盟約,就先期偷跑回國。齊桓公對此異常惱怒,約集了陳國、曹國,打起周天子的旗號,共同興兵討伐宋國。

管仲率領著一隊人馬為先頭部隊先行出發。走了大約三十多裏,來到一座山腳下,就見一個頭戴破草帽,身穿粗布衣服,光著兩個腳丫的農夫,一邊揮動鞭子趕牛,一邊悠然自得地唱歌。

管仲從旁邊經過,看那農夫氣度不凡,不像俗人,就命人給他送些食物。農夫伸手接過,也不答謝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並告訴差人說:“我要會見相國!”差人回答說:“相國已經坐車過去了。”農夫說:“既然這樣,就請你向相國轉告一句說:‘浩浩白水’。”差人快步追上管仲,把農夫的話告訴了他。管仲茫然,他的愛妾婧說:“我記得古詩《白水》中有‘浩浩白水,倏倏之魚,君若召我,找將安居?’我想這是他富有才幹,自薦於你。”管仲聞言立即命令停車,讓人把這個農夫請來。農夫見了管仲說:“我是衛國人,姓寧名戚,風聞相國極有才幹,特地遠道來訪,可惜無人引見,隻好流落在此,給人放牛以糊口。”

管仲與他談論安邦治國之道,寧戚見解精辟,對答如流,管仲聯想到自己類似遭遇,不禁感慨歎息,隨後他給齊桓公寫了一封推薦信,交給寧戚說:“我們國君不久要率兵路過這裏,你拿著這封信去見他,一定會得到重用!”說完,管仲又驅車前行了。

寧戚仍舊留在村中放牛。三天以後,齊國大隊人馬果然浩浩蕩蕩地開過來。等到桓公馬車駛近,寧戚便用鞭子輕輕抽打著牛背,站在路邊引吭高歌:

南山湖水波濤湧,

鯉魚遊水驟然騰。

慨歎堯舜不重在,

賢才粗衣難謀生。

起早貪黑放牛行,

長夜難度何時明。

齊桓公聽到一個牧牛農夫竟敢在這裏指桑罵槐,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把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抓到車前,喝道:“何處刁民?妄談國政!寡人治理齊國,百姓安居樂業,諸侯各國臣服,如此太平盛世,與堯舜之時有何不同?你怎麼竟敢說成是暗無天日?”

寧戚冷笑連聲,說:“堯舜在世,不言而信,不怒自威;如今的齊國東征西討,怨聲載道。堯舜在世,冷落親子,謙讓天下;如今齊王,殺兄得國,不仁不義。”齊桓公聞聽,氣急敗壞,怒聲吼道:“匹夫竟敢如此出言不恭!左右給我砍了!”左右侍衛立即綁縛寧戚,準備開刀問斬。

寧戚毫無懼色,從容不迫地說:“昏庸的夏桀王殺死了賢能的關龍逄;暴虐的商紂殺死了忠誠的比幹;想不到今日我寧戚能有幸與關龍逄、比幹比肩而三!”

齊桓公看到他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的神態,深受觸動,陡生敬意。念頭一轉,便命人鬆綁,滿臉賠笑,說;“寡人是測試一下您的膽量!”

這時寧戚才從懷中取出管仲的推薦信,齊桓公看完後埋怨說:“既然你有仲父的推薦信,為什麼不早一點給我看?”寧戚說:“良禽擇木而棲,賢君要選擇能臣輔佐自己,反過來說能臣也要選擇明君,剛才是我試探大王的度量!”

齊桓公於是撥給寧戚一輛車,請他一起參與討伐宋國。

當天晚上,軍隊宿營後,齊桓公派人舉著火把找衣冠,要給寧戚授爵封官。一個大臣建議道:“此地離衛國相距不遠,何不派人去查訪,如果寧戚是賢士,再加封也不晚!”齊桓公說:“這個人不拘小節,在衛國難免有些許過錯,如果查訪出來,封他爵祿不好,放棄他又可惜。”就這樣在軍營中舉著火把,拜寧戚為大夫。

齊桓公率領齊國大軍來到宋國的邊界上,與陳國、曹國的軍隊會師後共同商議討伐宋國的策略。寧戚建議說:“依我之見,對待宋國最好是先禮後兵,如果能通過良言相勸兵不血刃地解決問題,豈不更好?我雖不才,情願出使宋國,說服宋公。”

齊桓公說:“好主意!聽你的!”於是傳令軍隊就地駐紮待命,派寧戚出使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