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功高要防震主:鳥盡弓藏,兔死狗烹(1)(2 / 3)

徐達是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由於卓著戰功,晉封為中書右丞相。不過,徐達雖名為丞相,但春出冬歸,常年征戰在外,並沒有參與多少朝廷政務,而且他對於朝廷政務也不大有興趣。所以明太祖常常稱讚徐達:“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後來,徐達死後,追封中山王,贈三世王爵,明太祖還親製碑文讚頌徐達。

徐達這個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丞相,留下了好名聲,而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三人,在其位又謀其政的丞相,命運就十分悲慘。

李善長是開國元勳之一,學問淵博,富有智謀,明太祖攻克滁州後,李善長就一直在明太祖身邊擔任軍師。明太祖登基以後,李善長被封為左丞相,因為右丞相徐達常年征戰在外,朝廷政務事無巨細全由李善長處理。李善長曆史知識豐富,處事幹練,裁決如流,又善於文辭,明初許多重要條令均出自他手。所以,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明太祖對大臣們說:“李善長雖無汗馬功勞,然而跟隨我這麼久,出了不少好主意,這個功勞不是一般軍功可以相比的。”於是便授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

李善長外表寬和,但處理朝政極為認真。有一次,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有點越權辦事,侵犯了丞相的權限,李善長認為這是絕對不允許的事,便向明太祖奏報,要貶黜李飲冰、楊希聖。禦史中丞劉基為此與他爭論法律問題,他爭辯不過,竟出口大罵劉基。劉基見李善長擺出丞相的架子,惹不起他,便向明太祖辭職。明太祖雖然沒有因這件事怪罪李善長,但對李善長如此看重丞相的權限而且有點驕傲的態度,心裏頗有點厭惡。李善長是個聰明人,覺察到明太祖對自己的態度已發生微妙變化,便急流勇退,於洪武四年正月以生病為由,向明太祖辭去左丞相的職務。明太祖亦順水推舟,未加挽留,同意李善長辭職,還賜了臨濠地方若幹頃土地給他。

明太祖開始對李善長不信任時,曾打算提拔楊憲為丞相,便向禦史中丞劉基征求意見。劉基雖與楊憲私人關係很好,卻認為不可。明太祖感到很奇怪,劉基解釋道:“楊憲有當丞相的才能,但沒有當丞相的器量。當丞相,須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個人利益應置之度外才行。楊憲是做不到這一條的。”明太祖又問道:“你看汪廣洋這個人怎麼樣?”劉基答道:“汪廣洋人品和器量都是好的,就是才能上差了一些。”明太祖再問:“那麼,胡惟庸這個人你以為如何?”劉基笑了笑道:“他始終不過是個牛犢,要拉丞相這副犁恐怕是吃不消的!”於是明太祖道:“我看丞相這副架子還是由先生來挑吧!”劉基忙推辭道:“不可,不可!臣自己知道,我這個人容易得罪人,且身體也不好,丞相這樣的職任是擔當不起的。其實天下何患無才,願陛下悉心求之。目前諸人,在臣看來都不大合適。”

明太祖權衡再三,結果挑了才能不強的汪廣洋擔任右丞相。汪廣洋當了兩年丞相,既沒有出過什麼差錯,也沒有什麼政績,更沒有向明太祖提供過什麼新鮮建議。明太祖覺得汪廣洋當丞相沒有建樹,便調任汪廣洋為廣東參政。後來,明太祖總覺得汪廣洋是個忠厚人,四年後又恢複汪廣洋當右丞相。直到洪武十二年貶謫廣南,汪廣洋又當了兩年右丞相。

洪武六年七月,明太祖起用胡惟庸為右丞相。劉基歎道:“假使我的話不驗,這是百姓的福;若是應驗的話,百姓可要遭殃了。”劉基為此病情更加重了。胡惟庸早就忌恨劉基,見劉基病重,佯裝關心,親自帶了醫師來為劉基診治,結果,劉基吃了藥,病情迅速惡化,送回原籍不久,劉基便死了。

胡惟庸是個很會用權的丞相,自從總理中書省後,內外諸司有什麼奏章,必須先經他審看,若有牽涉到自己的奏章,他就藏匿起來不報告給明太祖。於是,文武大臣有失職的人,都先到胡惟庸那裏送禮,這樣就可以得到開脫,胡惟庸身邊迅速集聚起一股勢力,胡惟庸當初被召為太常卿是因為李善長的推薦,所以他同李善長關係密切,而且還與李善長的弟弟太仆寺丞李存義結為親家。所以胡惟庸生殺黜陟,朝廷中無人敢言。

有一次,胡惟庸的家人仗勢欺人,竟然毆打了地方上的小官吏。事情告到明太祖那裏,明太祖大怒,將胡惟庸的家人殺了,還把胡惟庸找來責問。胡惟庸推脫自己並不知道家人毆打地方官的事。明太祖還追問劉基病重後的一些情況,胡惟庸搪塞過去之後,心裏不無擔心:“皇上是不信任自己了,皇上連勳臣都會殺,說不定哪天也會找個由頭殺了自己。與其等死,不如先作準備,不能束手待斃。”

當時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曾犯法,明太祖斥罵他們。胡惟庸是朝中紅人,二人便到胡惟庸府上來求情。胡惟庸屏去左右後,對他二人說:“你們平時所作所為太不檢點,一旦事發,可就討厭了。”二人非常惶恐。胡惟庸乃同他們商議謀反的事,要他們在外收集軍馬。胡惟庸還同禦史陳寧一起暗中物色拉攏軍隊裏的將領,同時通過親家李存義去探聽李善長的意見。李善長以自己年老為由拒絕加入,但也沒有告發他們的陰謀。胡惟庸還派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用倭兵,又遣元朝的舊臣封績修書稱臣於元朝嗣君,請兵為外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