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信是南北朝時北朝的一個小商人,除了經商之外,也兼務農,由於收入有限,日子過得十分窘迫。有一天,孟信出遠門去做小生意。在他出門這幾天,家中斷了糧,妻子和孩子圍著鍋台轉來轉去,都沒有什麼好主意。真是禍不單行。這時,家中惟一的一頭耕牛也病了,看樣子很快就會死的。孟信的兒子和他的母親商量說:“既然牛已經有病,不如趁它還沒死,牽到集市上把它賣掉,好換點錢買糧度日。”孟信的妻子想了想說:“如今也隻好這麼辦了。”孟信的兒子把牛牽到了集市上,由於這頭牛幾天沒有耕地了,外表一看與好牛一樣,竟以不錯的價錢賣給了一位鄰村的農民。孟信的兒子在集市上用賣牛的錢買了些糧食回家裏,母子倆都很高興。孟信在外地做生意賺了點錢,便匆匆忙忙往家裏趕,一路上還盤算著,用做生意賺來的錢置辦些家什。孟信回到家裏,與妻兒團聚,十分高興。但當兒子把賣牛的事對他說了以後,孟信當即訓斥道:“你怎麼能將一頭快要病死的牛賣給別人呢?”兒子被父親訓斥得不敢抬頭。孟信接著說道:“你賣掉的不僅僅是一頭快要病死的牛,而是賣掉了自家的名聲和信譽。”兒子聽後也深感內疚。孟信主張把錢退還給買牛的人,把病牛牽回來,找獸醫抓緊醫治。他的妻子說:“賣牛的錢已經用了一部分買糧充饑了。”孟信說:“那就把我做生意賺的錢補進去,把牛牽回來吧!”於是父子倆便到鄰村去找買牛的農民。找到了買牛的農民,孟信父子倆說明緣由,把賣牛得的錢並加上這幾天喂牛的草料錢,一並交給了買牛的農民,而且一再向買牛的農民賠禮道歉,然後把牛牽了回來。買牛的農民感激不盡,見人便說孟信誠實無欺。孟信的美名很快傳遍了鄉裏,深受人們稱讚。孟信在鄉裏之間建立起來了信譽。使他的生意也越做越紅火,最後也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點評:
信譽是經營之本,在某種意義上說,信譽又是企業和經營者的無形資產。因此,從古至今,凡是真正的經營者都把信譽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孟信不以病牛充好牛,因此樹立起了很高的信譽,生意日益興旺,那也就是情禮之中的事情了。
5.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孔子說:“君子講大信,卻不講小信。”孔子還說:“遵從的諾言若是符合道義,就可以履行。”孟子也講,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意思是說為了成就大的事業,一些小的方麵可以不必計較。正如司馬遷所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由此看來,應當看重的是是否合乎道義,至於諾言,則不一定非要履行。
齊國攻打燕國,奪得了十座城池。燕王派蘇秦出使遊說齊王,齊國把十座城池又歸還給燕國。蘇秦回到燕國後,國內有人在燕王麵前毀謗蘇秦說:“蘇秦是賣國賊,一向翻雲覆雨,恐怕將來他會作亂。”燕王內心也有意疏遠他,不想再重用他了。蘇秦恐怕被加罪,入見燕王說:“我原本隻是東周王城郊外的一個粗人,沒有一點功勞,而大王卻在宗廟之內隆重地授予了我官職,在朝廷內給予我很高的禮遇。而今,我為大王退去齊國的軍隊,收回了十城的國土,建立了大功,本應加深大王對我的信任才對。可我如今歸來,大王卻並不加官晉爵給我,看來有人用不守信用的罪名在您麵前誣蔑過我。我的不守信用,卻正是大王的福分啊!要是我像古代的尾生、伯夷、曾參那樣講求信義,身兼三人的高潔品行來侍奉大王,您覺得怎樣?”燕王說:“那當然好啦!”蘇秦說:“要是有這樣品行的臣子,就不會來侍奉您了。若我像曾參一樣孝敬父母,不離父母身邊,連在外麵過夜都不肯,又怎會不遠千裏來侍奉弱小的燕國,效忠地位並不穩固的國王呢?若我如伯夷—樣清廉,為了道義之名而不願做孤竹國國君的繼承人,也不去當周武王的臣子,而甘心餓死在首陽山,您又怎能讓我步行千裏到齊國遊說,建功立業獲取功名富貴呢?若像尾生一樣守信用,寧願淹死在橋梁柱子上,也決不失約。這樣的人,他怎肯極力吹捧燕國、秦國的聲威而嚇退齊國強大的軍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