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誠信可以治國治人,失信則亡國亡身(1)(2 / 3)

2.言不宿諾,千裏赴約

何為誠信?就是要說真話,道實情,守信用,說到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這種一諾千金,一言九鼎的精神流傳後代,深深地滲透到我們炎黃子孫的骨隨之中。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中,誠信二字的份量可謂沉甸甸的。

卓公行,三國時期浙江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為人篤信,言不宿諾”,這就是後人對這位堅守誠信,從不食言的曆史人物的高度評價。他與人約會,縱然遇到暴風急雨,雷電冰雪,從來都是如期到達。

卓公行曾客居建業(今江蘇南京),因思鄉心切,便向太傅諸葛恪告辭。諸葛恪,字元遜,三國時期吳國名臣諸葛瑾長子,與卓公行關係密切。諸葛恪問他什麼時候能返回,卓公行說:“某日一定回來親自拜見您!”

到了約定的日子,諸葛恪以主人的身份大宴賓客,等著為卓公行洗塵接風。時間到了,赴會的賓客覺得從會稽到建業相距千裏,路途上“道阻江湖,風波難必”,很難說不會遇到什麼風險,不一定能按期到達,沒必要再等了。隻有諸葛恪麵含微笑,默然不語。不一會兒,卓公行風塵仆仆地按時來到了,所有的賓客都很詫異,不相信世界上竟有這樣千裏如期的信士。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軌,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卓公行千裏赴約,路途上肯定經曆了不少艱難險阻。唯其曆艱難險阻而千裏如期,才體現了卓公行言而有信的高貴品質。史書說卓公行“為人篤信,言不宿諾”,看來,也隻有他才配得上這樣的稱謂。

點評:

“為人篤信,言不宿諾。”這是世人對卓公行的高度評價。可見,誠信才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正所謂“一諾千金”莫過於此。

3.成大事者必重一字——“信”

誠信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誠信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一個不講誠信的人肯定得不到人的信任,即使是最親密的朋友乃至自己的親人都不會相信你,最終你將成為孤家寡人,一事無成。相反,如果人們彼此講求誠信,它所激發出來的力量是巨大的。誠信就像一輛直通車,選擇的是溝通心靈的最佳路徑,喚起的是一種彼此發自肺腑的認同感。正如孫子兵法所說“上下同欲者勝”,講的就這種神奇力量產生的結果。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曹魏的名將。

張遼有一個時期和他的護軍武周有隔閡。後來,他通過刺史溫懨想和胡質交好,胡質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了。張遼在外邊見到胡質,問:末將一心一意想同您交好,為什麼您對我如此冷漠呢?胡質說:“古人之交也,多取知其不貪,知其不怯,聞流言而不信,故可終也。武伯南(武周)身為雅士,往者將軍稱之,不輟於口,今以睚眥之恨,反成嫌隙;況質才薄,豈能終好?是以不願也。”張遼聽了胡質的話,很有感悟,於是又和武周複交,成了誌同道合的朋友。

張遼聞過改過,不計前嫌,主動承擔責任和武周重歸於好,是很難得的。朋友之交,貴在知心,如果僅以睚眥之恨,即反成嫌隙,就不是道義之交。以實而論,朋友之間,也不會事事相合,也會發生齟齬和矛盾,關鍵是如何處理這些矛盾。胡質說得好:“古人之交,多取知其不貪,知其不怯,聞流言而不信,故可終也。”這裏主要是一個“信”字——信任。如果對朋友有基本的信任,就不會因睚眥之怨而產生嫌隙。即便是發生嫌隙,也能主動承擔責任而互相諒解,這樣才能更增進友誼,在事業上獲得更多的幫助。

點評: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對人生幸福最重要的莫過於真實和誠意。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誠信才是我們生命永久的伴侶。

4.莫做奸商害人——害人勝於害自己

從古至今,人格信譽一直是每個最寶貴的無形資產,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一個人如果時時、處處、事事講信用,那麼,他肯定會取得成功,肯定會被世人所敬仰。一個人如果經常食言,欺騙別人,久而久之他肯定會失去周圍人的支持與信任。誠信是做人的起點,也是做人的歸宿,離開誠信二字,就沒資格談情感,氣節和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