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與合縱
春秋戰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時代。其中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那些平時被人瞧不起的泥腿子、莊稼漢及下等人,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和熱,充分展示了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好像曆史天生由他們創造,乾坤本該由他們翻轉。朝為布衣暮為卿相者有之,一夜之間,由赤貧而變巨富者亦有之,眨眼之間,社會秩序翻了個個兒,一批批精英俊彥脫穎而出。東周人蘇秦就是在這種時代潮流中產生的著名外交家和政治戰略家。
蘇秦,生年不詳,卒於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洛陽市郊人。世代以種田為業,祖輩無有顯者。到了蘇秦這一代,家中人多,上有兄姊,下有弟妹算是人丁興旺之族,日子過得雖不太殷富,但至少也不算貧窮。蘇秦長大後,史稱他性聰穎,慕富貴,鄙以種田終老一生,左鄰右舍有做生意發財者,有的則當了官,使他大為羨慕,常自嗟歎。
他聽說去洛陽好做事,掙錢多,就產生了去洛陽城裏混混的念頭,與他同去的還有村裏的幾個後生。主人問蘇秦:“汝有何能?”蘇秦搖搖頭,然後馬上舉起雙手,對主人說:“我有力氣,能扛大活。”主人鄙夷道:“無學無識,何以自為?”當晚,蘇秦和幾個同村小夥子住在客棧裏,睡到半夜,主人突然嚷嚷,說有人偷了他的一塊黃金,並叫醒了所有在客棧裏的旅客,指著蘇秦說是他偷了他的黃金。蘇秦矢口否認,店主就叫來幾個漢子把他一頓好打。他腿上的肌肉幾乎爛了,還傷了腰骨,痛苦地呻吟不已,最後還是同村人把他抬回去才免於送命。
待傷勢痊愈之後,蘇秦又萌發要出去闖世界的念頭。但這一次比上一次目的明確,要混出個人樣來,僅有一身蠻力氣是不行的,還必須要有智慧、知識。他聽說處於山東與河南交界的深山密林中,有一老先生名鬼穀子,此人博學多才,洞徹玄奧,知天地之理,曉萬物之情。蘇秦打定主意,去拜鬼穀子為師,學上本事再說。
後來師從於鬼穀子的還有張儀、孫臏、龐涓,日後都出將入相,成為名垂諸侯的棟梁之材。
幾年時間下來,蘇秦在鬼穀子那裏學到了不少知識,人也脫俗了不少,思想變得深刻敏銳。於是,他告別鬼穀子下山成就功名去了。臨走時,他要鬼穀子預測一下自己的前途,鬼穀子想了一下,說:“敗在西,成在中,死在東。”蘇秦聽不明白,又不好多問,就離開了鬼穀子,來到了洛陽。
蘇秦所處的時代正值戰國中葉,春秋五霸被戰國七雄所取代,為了各自的利益大打出手。那些有才能的知識分子也瞅準機會,遊說人主以為富貴,於是學說眾多,處士橫議,如儒、墨、兵、陰陽、道、法家等等,都在當時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而蘇秦在鬼穀子那裏學的既不是兵家,也不是陰陽家,而是一種新的學說:縱橫之學。嚴格地說,縱橫之學是一種國際政治學,是一門有關國際聯盟組合而成新的政治格局的學問。
洛陽是東周的國都,自西周幽王亡國後,其子就遷都於洛陽,是為平王,史稱東周。經過幾百年的風雲變幻,諸侯強大了,周天子式微了。蘇秦到洛陽後,就以天下大儒鬼穀子門生的身份去遊說周天子,要他振作起來,光大祖業。但此時的周天子能保住有口飯吃就不錯了,哪還談得上光大祖業之舉?所以,蘇秦的遊說隻能是對牛彈琴。
蘇秦在洛阻碰了壁,就隻身西去秦國。當時秦國王是秦惠王,他剛殺了商鞅不久。因商鞅是衛國人,所以,秦惠王十分討厭那些遊說的外國人,凡是聽到什麼天下辯士來秦國,輕則不納,重則趕出去。
見到秦惠王以後,蘇秦想好好地與國王談一談,一展胸中之才學,但秦惠王一點興趣也沒有,說:“羽毛未豐者,不可以高飛,國勢不強大者,不可以圖諸侯。”就把他打發走了。
此時的蘇秦可狼狽了:不僅身無分文,衣衫襤褸,而且身體染疾,腿跛不能行。可秦國他不能久呆,隻好拄著一根棍子,一瘸一拐地從鹹陽走到自己的老家洛陽。
一回到家,家裏人幾乎認不出眼前這個叫化子。妻子正坐在織布機上織布,也不下機相迎。嫂子正在做飯,見蘇秦回來了,連忙把鍋子拿開,退入屋裏。父母坐在那裏一言不發,板著臉不予理睬。最後還是其弟妹對他說:“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是做生意、種田、治產業,沒聽說靠磨嘴皮子能致富的。”
見一家人如此,蘇秦心中大慚,就退入自己的屋子,久不見出。他心想:在鬼穀子那裏學了這麼幾年,一點用沒有,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無聊之極,拿出《太公陰符》這部書,見上有兩句話:西強則縱,東強則橫。蘇秦眼睛一亮:千言萬語,原來都在這兩句話裏。
於是,他把自己關在房子裏,認真揣摩《太公陰符》,經月不出。古人不像現代人,頭發長了可去理發,古人沒這個習慣,認為人之膚發受之父母,不能隨便毀傷。所以,在古代,男人的頭發也很長。蘇秦為了鑽研,就把自己的頭發吊在屋頂的梁上,使自己讀書時不瞌睡:這還不行,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血流如注,痛苦已度時光。功名心極強,崇尚法家,喜幹驚天動地的事業,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立誌變革的人物。
戰國初期,中原大地出現七雄並立。各個國家為求生存,都勵精圖治,出榜招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也高揚旗幡,宣傳自己的主張,並廣收門徒,自樹宗派,顯得異常活躍。
至此,蘇秦的合縱之舉終於獲得成功。山東五國與楚國在洹水之上,歃血盟誓,以為合縱,並立下誓言:秦如攻六國中的任何一國,其餘五國則絕秦之糧道,斷秦之退路,或派兵以佐之,以五國之兵前後左右合擊秦軍;六國中如有毀約者,以五國之兵加之。並把這誓言派人送到秦國,秦惠文王見後,大恐,從此閉關不敢東出十五年。
這是當時的一個政治軍事同盟條約,中原六國為自身的利益彼此聯合起來以抗秦。從此,在中原大地上,一個新的政治格局形成了。曆史地看,這是非常高明的有遠見之舉,也是中原六國要生存的必由之路,以後秦始皇滅六國就是在散縱以後才實現的。所以,合縱存則六國存,合縱散,則六國亡。
作為這個合縱條約的創始人蘇秦,更成了顯赫天下的人物,被稱為縱約長。六國諸侯都把本國的相印交給蘇秦,使他一下子就成了六國宰相,家財數億,童仆數千,出入車仗,形同國王。東周之一鄙民,經過多年的奮鬥,終於實現自己的夢想。
常言道: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蘇秦當上六國丞相以後,也想衣錦還鄉。當車仗到洛陽時,洛陽守官灑掃庭院,清道以迎。而他的父母兄弟妹嫂皆離家十裏,歡天喜地迎接家中的這個“浪子”。
蘇秦在車上,見他嫂嫂在很遠的地方就俯伏於地,不敢仰視。蘇秦走下車來,走到嫂嫂跟前,聞道:“嫂嫂,何前倨而後恭也?”意思是:嫂子你為什麼先前那麼傲慢,而現在那麼謙恭?他嫂子的回答也很坦率和現實:“因季子位尊而多金。”意思是你現在有錢有勢。
蘇秦聽後,默不作聲,久之,歎道:“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權。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幾千年來的曆史都證明:國與國之間的任何政治、軍事條約都不能持久。理由是:雙方是因利害關係才結盟,一旦有一方覺得結盟與否於自己無大礙時,這個聯盟就會瓦解。俗話說:為了利害關係,兄弟尚不相容,而況國乎?連頭的雞不能雙飛,這道理一目了然。
蘇秦合縱的最後結局也是這樣。
中原六國的合縱一產生,確實給秦國以極大的威脅,使之閉關不敢東出。但秦也絕不會允許這種情況持續太久,必要想辦法打破或瓦解這個聯盟。利用國與國彼此的利益關係和人性的弱點,就能將其各個擊破。
十五年後,秦派辯士公孫衍去魏國和齊國,遊說並責備其國王。公孫衍說:“窮人與富人比寶,最終誰輸,婦孺皆知,此其一。秦乃天下大國,不事強大之秦而合弱小之國,能長久嗎?兄弟尚不相容,何況國家?秦一旦攻之,後悔無及,此其二。蘇秦乃巧言令色之士,傾覆天下之人,他隻為一己之私利,無有長遠打算,把你們蒙在鼓裏還不知。”並許諾如齊攻燕地,魏攻趙地,秦決不助燕、趙。見有利可圖,齊便向燕進攻,魏向趙進攻,同時,秦惠文王還嫁女給燕太子,使之親秦,合縱之盟遂瓦解。
合縱一散,蘇秦的日子很不好過。他到燕國後,燕易王對他說:“以前,先王初到燕國時,先王出資助先生到趙國,使之合縱,現縱散,齊又攻燕,取了十城,先生能為燕取得齊所侵之地嗎?”蘇秦道:“此事何難?當為大王成之。”
到齊國後,見到高高在上的齊王,蘇秦先是拜了兩拜以示臣子之禮,然而俯身慶賀,再而仰天大哭不止。齊王奇怪地問道:“你又哭又笑是什麼意思?”
蘇秦不做正麵回答,說:“我聽說饑人即使餓死也不吃鳥嘴裏的食物,是因為對身體不僅無益還有害。今燕雖弱小,卻是秦王的女婿,大王取燕十城,必與秦為仇,以招天下精兵,其禍不遠了。大王的這種行動是餓人吃鳥嘴裏的食物。”齊王愀然變色,道:“如之奈何?蘇秦說:我聽說古代那些善於處事的,往往能轉禍為福,因敗為功。大王如能聽臣計,歸還燕之十城,燕無故得十城必喜,而秦王則知因自己的原因使齊歸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謂棄仇人而得友善也,秦、燕必事齊,則大王之令號召天下諸侯,誰敢不聽?此霸王之業也。”齊王一聽:善!於是下令,歸還燕之十城。
此時,合縱已全散,中原諸侯又彼此爭鬥不休。蘇秦亦想功成歸老,以終天年,齊歸還燕之十城後,就想在燕養老。不久,燕國有人在燕王麵前進讒言,說蘇秦是個反複無常、不講忠信之人,於是,燕王就免了蘇秦的官職。為避禍,蘇秦決定去齊國。他對燕王說:“臣感燕先王之德,無以為報,臣在燕不能使燕重,如果在齊,則燕必重。”燕王道:“唯先生之所為。”於是,為報燕王的知遇之恩,蘇秦佯作是因得罪燕王而逃到了齊國。
到齊國後,蘇秦說服齊滑王,要他把先人厚葬以講孝,建高大官室苑園以顯君王之氣派,實際上是要耗盡齊國力使之不能攻燕。齊滑王不知是計,果然照辦,齊國大耗而齊王不知,還把蘇秦當知己,但民間有識之士看出了蘇秦的用意,十分惱火,就派刺客把蘇秦刺成重傷。
臨死前,齊王去看他,並對蘇秦致以歉意:“如能得刺先生之人,寡人必為先生報仇。”蘇秦不愧為智者,說:“我死後,大王車裂臣以殉於市,並發出告示:‘蘇秦為燕而作亂於齊,刺者有賞。’如此,殺臣之凶手必得矣。”果然,凶手出來領賞,被齊王抓住殺了。燕王聽說此事後,說道:“蘇秦真了不起,死了還要齊王為他報仇。”這真是應了鬼穀子的話:“敗於西,成於中,死於東。”
蘇秦是中國古代的大縱橫家,盡管他的合縱在主觀上是為了自己的富貴,在客觀上卻為中國古代的政治學增添了新的內容,創立了國際聯盟這一新的政治組織形式。雖然他巧言辯詞,翻雲覆雨,是為一己之私利,我們也不必以今人的觀點來苛求於前人。
吳起的悲劇
吳起是中國軍事史上知名的人物。他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和變法的先驅,曆史上把他與軍事學的始祖孫武相提並論,合稱孫、吳。他一生崇尚變法,東征西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成為戰國初期最有名韻軍事大家,最後在楚國被人以亂箭射死,以極其悲劇的形式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吳起,生年不詳,死於公元前三八一年,衛國人。自幼喪父,與母相依為命。
吳起見魏文侯如此禮賢下士,就傾平生之所學,向魏文侯陳述治國治軍的主張。概而言之,有以下幾個方麵:一、建議魏文侯虛心求士、納士、用士,廢仁義之說,求治國之實。隻要是人才,既有人才之長,又有人才之短,為國君者要去其所短,用其所長。這樣,國家才能興旺。二、以猛治吏民。吳起認為。國家之敗,風氣之頹在於宮貪民滑。官貪則心不在國,民滑則財不聚上,如此,國必敗,主必危。三、以法治國。淘汰老弱病殘者,減少編製,組成一支人數雖不多,但精銳的軍隊。建議魏文侯設立“常備軍魏武卒”。以後這些措施中原諸國爭相仿效。
魏文侯一聽,大喜:“人言將軍高才,果然!”就拜吳起為、大將軍兼西河留守,讓他作為一方軍政長官獨當一麵,為魏國出力。
西河之地與秦國交界,在黃河的西邊,即今陝西東部、河南北部一帶。黃河本是天然屏障,但魏國還跨過黃河,把領土擴展到了河西以北的地方,直接威脅秦國的安全。所以,秦國誌在必得,而魏文侯也覺得西河這樣的戰略要地,沒有得力的人去防守是不行的。
吳起到西河之後,發現這個地方比自己原來想象的要差得多:地貧民窮,軍中老弱病殘極多,武器也鏽跡斑斑,毫無戰鬥力。更令人吃驚的是,官員貪贓枉法令人瞠目,民風頹廢不堪入目。為了徹底整治這個地方,吳起猛砍了“三板斧”。
首先,他派心腹下屬去各地調查官員貪汙的情況,把那些受賄的官員分為上、中、下三等。然後,擇一日子,吳起率軍隊把這些人全部抓起來,押入一個大草坪中,令貪汙最嚴重的坐於右邊,較為嚴重的坐中間,較輕的坐左邊,讓四方百姓在旁觀看。
時值午時,吳起宣布了這些官員的罪狀後,命衛士擂鼓,鼓過三下,那些早已準備就緒、手執鋼刀的士兵對著右邊的一百八十名上等貪官砍去。一時,血肉橫飛,人頭滾滾,哀號布野。坐在中間和左邊陪斬的官員嚇得魂飛魄散,周圍的百姓也屏聲斂氣。
從此,各級官員廉潔有序,不敢明目張膽地貪贓枉法。治完官後,吳起著手治民。當時,西河民風頹廢,巫術橫行。專門有一些人不生產也不經商,專裝神弄鬼,騙人錢財,成為社會上腐朽的寄生蟲和破壞力量。對付這些人,吳起還是老辦法,把為首的巫士全部抓起來,集中於一處,全部斬殺,然後命令燒毀西河所有的神廟巫寺。一夜之間,社會環境和秩序一片肅然。
治完官民後,吳起下令:開荒種地,發展生產,廣種糧食。並規定:荒地三年內不納稅,熟地隻納二十分之一的稅,超額完成任務的有獎,可以當官,沒有完成的要罰去邊境充軍做奴隸。同時還規定:官吏貪汙黃金五斤的斬首;三年內沒有政績的撤職為民;百姓之問如有私人毆鬥,全部罰入邊境為奴;偷人上頭牛者,斬首;偷人一隻羊者,砍去兩條腿;偷人一隻雞者,砍去一個手掌並在臉上刺字。
隻有五年的時間,西河大治。一時間,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魏文侯一聽,大喜,對大臣說:“我今天才懂得法的用處了。”並命人給吳起送去黃金兩百斤、寶劍兩把、好酒十壇以示獎勵。
治理官民告一段落後,吳起就著手治理、整頓軍隊。他把原來的上、中、下三軍,淘汰老弱病殘者,合為一軍,並加強訓練,提高俸祿,同時又新增加兩個軍。作為主將的吳起,其治軍是恩威並施、令出如山,身先士卒,同甘共苦。
相傳有一次,一個士兵的傷口化膿,生命垂危。吳起就親自用自己的嘴把士兵傷口裏的濃汁吸出來,使這個士兵深受感動。所以,當士卒的母親知道此事後大哭。別人說:“大將軍為你兒吮疽,你應感到榮幸才是,何哭?”士卒母親說:“哪有大將軍為士兵吮疽之理?我兒必感動而致死。前年,他父親死於劍下,如今我的兒子必死無疑。”果然,這個士兵在與秦軍作戰時,受感於吳起的恩惠,奮勇殺敵,最後被秦軍射死。
有恩惠還必須要有嚴法,軍隊才有戰鬥力。在與秦國交界處有一個較高的山頭,上麵駐有秦軍幾十個士兵。因居高臨下,魏軍的動靜一目了然。所以,吳起很想拔掉這個釘子。
一天,他命人把一根大木頭立在營房的東頭,然後下令:如有人把木頭搬到南頭,賞黃金五十鎰。開始有人不信,因為報酬與勞動的差距太大,其中有個士兵就認為,搬動這根木頭即使得不到賞賜,至少沒有罪,同時也可檢驗吳起的命令是否過硬。於是,就把木頭搬到南麵,吳起馬上命人賞給這個士兵黃金五十鎰。
不久,吳起又下令:有誰把一擔柿子從河的這邊挑到那邊,賜爵大夫。這一次不比上次,有人爭著挑了,結果如願以償。吳起見差不多了,又下令:明天早上,三更送飯,五更攻山頭,如攻下山頭,賞黃金五十斤,賜爵上大夫,後退者斬!命令一出,士兵踴躍,蜂擁而上,很快就拔掉了對魏軍威脅很大的秦軍據點。
相傳還有一次,吳起率軍即將與秦軍大戰,有一士兵想表功,不待令下,就躍人敵陣。眨眼之間,就立斬兩個敵人之頭而還。吳起一見,大怒,下令把這個士兵斬首。左右求情,認為是人才,殺了可惜。吳起說:“是人才不錯,但他不蕁我之令,治軍無令,何以勝敵?”說完,命人把這個士兵斬首,厚恤家人。三軍將士一見吳起執法如山,肅然有秩,再也不敢馬虎了。
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西河井然有序,百姓殷富,官員廉潔,士卒效命。於是,吳起就開始揮軍出擊,西向秦,東向齊,北伐燕、趙,南下韓、楚,因軍隊士氣高昂,吳起本人指揮有方,打得中原諸國求饒不迭,吳起之名,威震天下。史傳他與諸侯大戰七十三,全勝六十四,其餘打成平手,為魏國拓地千裏,成為戰國初期強大的諸侯國。吳起也因此而成為中國古代的軍事大家。
吳起見自己威名赫赫,就想入朝拜相,執掌朝中大權,在魏國全麵實行變法,然後掃平中原。但是,他失敗了,不僅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且連他的性命也被送上變法的祭壇,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為變法而獻身的人。
吳起作為朝中大將兼拜西河留守幾十年,深受魏文侯的信任。魏文侯死,武侯即位,對吳起的信任依然如故。不久,相國李悝死,田文接替相位,吳起見田文乃一文吏,居然能拜相,自己有大功於國,反而落居人下,就憤憤不平。朝拜結束後,吳起在大門口碰到田文,就與之論理。
吳起說:“我身居西河幾十年,使民富官廉士勇,你如我嗎?”田文道:“不如。”吳起道:“我為魏國拓地千裏,使秦國在幾十年內不敢犯邊,你如我嗎?”田文答:“不如。”吳起道:“率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威震天下,你如我嗎?”田文道:“不如。”吳起忿然道:“既然你在幾方麵都不如我,為什麼位在我之上?”田文道:“先王死後,主小國危,我以老臣身份安定國家,使政權平穩過渡,不知是你功大,還是我愧位?”吳起一聽,沉思半晌,說:“我不如你,但我最終要拜相,你這個位置是我的。”
田文當相國沒幾天就死了,接位的是魏武侯的女婿公孫。公孫知道自己是靠駙馬這一特殊身份當上舊國的,非常害怕吳起這樣的大將入朝秉政,因此,他必要去之而後快。
於是,他經常在魏武侯耳邊吹風,說魏國小,吳起自恃功大,離魏之心很重。起初,武侯不信,時間一長,聽多了,心裏就起疙瘩,就問公孫:“你怎麼知道他不想留在魏國?”公孫放作神秘地說:“你把公主嫁給他,如他想留魏,就會同意,否則就會推辭。”
魏武侯一聽,覺得有理,就召來吳起,提出要把公主嫁給他,以酬他為魏國立下的大功。吳起見國王如此好意,又不知公主是如何人,不好立即表態,就去問公孫。公孫說:“你來我家就知道了。”然後,公孫與公主定計,如此如此。吳起到公孫家後,見公主像母夜叉一樣盛氣淩人,對丈夫公孫像指使仆人一樣吆喝不已。吳起心想:這哪是老婆?明明是隻母老虎,就謝絕了國王家的婚事。
於是,公孫就在國王麵前進言,說吳起壞話:“公主乃千金之身,別人想高攀都不行,現在吳起居然不要,足見他早就心不在魏了。”武侯一聽,大怒,就削掉吳起的一切職務,時間是公元前三八五年(魏武侯十一年)。
此時的吳起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幾十年來為魏國立下大功,還遭如此下場,心裏憤憤不平,就詭稱要去故鄉閑居,然後撇下妻小,快馬一鞭,往南方楚國而去。因為他曾出使楚國,楚悼王對吳起之才十分敬重。
楚是南方大國,立國已有幾百年,中途還出現過像楚莊王這樣赫赫有名的君主。但自從伍子胥攻入郢都之後,國勢一落千丈,盡管地方五千裏,帶甲近百萬,可國勢並不強。所以,楚悼王上台後,想勵精圖治,振興楚國,像楚莊王那樣問鼎中原,但他的這一理想因保守勢力太大和缺乏這方麵的人才而未能實現。
吳起到了楚國後,楚悼王大喜過望,親自出宮迎接他,並向他詢問治國大計。吳起向楚悼王分析了楚國的形勢,認為楚國孱弱的根本原因是民不富、士不勇,而造成民不富、士不勇的原因又是冗員過多,貴族過厚而削弱了國家,功不出上,力必在下,意思是吃閑飯的人太多,幹活的太少,賞罰不分明,認為要根治的話,隻有大刀闊斧,實行根本的變法和改造。
對於吳起的分析,楚悼王深以為然,就拜吳起為相國,全權委托吳起變法,並授予他以先斬後奏之權。見楚悼王如此信任自己,吳起深受感動,決心施展自己的才幹,輔佐楚悼王富國強兵。
拜相一個月後,吳起公布了變法的命令,概而言之,有如下一些內容:
一、編定官員的等級和人數,訂出懲罰貪官汙吏和獎賞有功人員的章程,堅決淘汰無關緊要的冗員。二、實行按功論俸,堅決縮減和裁掉無功、疏遠的公族貴戚的供養俸祿。三、厚待戰鬥之士,增加軍士及其家屬的物質待遇。四、主張以厲甲兵而爭天下,注重軍士的選拔,加強軍事訓練和戰爭物質的儲備。五、堅持循名核實,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並予以重用,而對那些空口遊說的投機之徒避而遠之。
這些措施隻實行了兩年,楚國就產生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吳起率領這支軍隊南平百越,北滅陳、蔡,西敗強秦,東破三晉聯軍二十萬,使楚國的實力到達了漢水以北地區。中原諸侯國驚呼:楚莊王又複活了,南蠻子又要問鼎中原了!有的曆史學家認為:吳起如在楚變法成功,以後統一中國的不是秦,而是楚。
吳起這些變法主張,強大了楚國,但也觸及了一些人的利益,砸了一些人的飯碗,其中大部分是那些隻吃飯不幹活,隻領俸祿不為國家著想的王公貴族,因此,他們對吳起的法令群起而攻之。吳起得知後,派兵把其中鬧得最凶的三十個貴族全部抓起來處斬,一個不留。
如此一來,反對之聲銷聲匿跡了,那些貴族隻好暗暗叫苦。這些人原是巧取豪奪,養尊處優的寄生蟲,他們一旦失去特權,就惶惶不可終日,有的隻好屈尊就紆,去幹下等人的活;有的臉麵放不下隻有餓死;有的隻好逃亡到國外去謀生路。因此,他們對吳起恨之入骨。
有個貴族叫屈若宜的,他見楚國不能呆了,就想去魏國謀生。臨行,吳起去看他,說:“你轉告魏武侯,就說我吳起還有口飯吃,要他善待我家人,否則,我將發兵攻人大梁。”說著,吳起得意洋洋地問道:“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
屈若宜仇恨地說:“你是個災星!殺妻求將,貪財好色,師事曾參,未終而逐,事魯不成又去魏。事魏不成又來楚,你以為你是好人嗎?楚悼王二十多年來一直未有災難,看來你給他帶災難來了。我勸你取消變法,否則你不得好死。”
吳起道:“我變法不是使楚國強大了嗎?”屈若宜道:“國家強大與否,與我無關,隻要不取消我的特權就行。”
屈若宜的話不幸而言中。三年後,楚悼王死,屍體還停在宮內,那些被取消了特權的貴族見國王已死,認為複仇的機會來了,就手持刀槍弓箭氣勢洶洶地闖進宮殿,要找吳起算賬。
那一天,正值吳起在宮內當班守靈,忽見一大群人手持武器闖宮,就喊:“休得無禮!”話音未落,那些貴族就向他射箭,並喊:“吳起砸了我們的飯碗,今天報仇的時候到了!”吳起見來者不善,就負箭而逃。此是在宮內,不是在野外,他一邊跑,那些貴族就在後麵追,跑一會就無路可走了。吳起不愧是軍事家,死了也要找人墊背,就急中生智,逃到停楚悼王屍體的房間裏,抱著楚悼王的屍體大哭起來。
那些失去理智的貴族一看見吳起,就箭如雨下般向他射去,不僅把吳起射得像個刺蝟,就連楚悼王的屍體也中箭不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吳起用最後的力氣對那些瘋狂的貴族喊:“你們這些垃圾,自毀國家精英,我要讓你們也不得好死!”那些貴族聽後,知道闖了大禍,嚇得扔掉兵器,作鳥獸散。
楚肅王上台後,調查射殺吳起和楚悼王的人。按楚律:凡是以兵器觸到國王身體的,一律處斬。因此,七十二家貴族都被殺盡。
吳起在楚的變法雖然像流星貫空一樣,很快就消失了,但二十年後,由他的同鄉商鞅繼續變法實踐,並在秦國開花結果,吳起也因此而永載史冊。
一代名將——孫臏
孫臏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傳奇人物。年輕時受教於鬼穀子,在學業有成要建功立業之時,卻被同窗學友迫害致殘。但他並未因此而墜誌,而是咬緊牙關,矢誌不移,最終以受殘之身建功立業,報仇雪恨,成為中國古代的軍事大家。他的曲折坎坷的人生經曆和用兵藝術,確值今人認真玩味、深思和借鑒。
孫臏,生卒年不詳,齊國人,即今山東陽穀一帶。是大軍事學家孫武之後。司馬遷《史記》裏說:“孫武百世後有孫臏。”原名孫賓,因受刑,改名為“臏”。
孫臏所處的年代正值戰國中葉,尚武成風。各諸侯國為了自強自立,都在懸榜招賢,其中軍事人才尤為諸侯國王所青睞。致使那些出身孤寒的有誌之士,都想通過戰場上的廝殺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孫臏也受這種風氣的影響,在成年之後,遍訪名山大川,求教於碩儒顯學以豐富自己的知識,為建功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當時,名氣最大的學者莫過於隱居於河南一個深山大穀中的神秘人物鬼穀子。相傳此人學問淵博,見解高超,兵書戰策無不通曉,星相象數極有研究。加上其人如野鶴穿雲,來去無跡,一般人是不容易見到的,所以,越發顯得神秘莫測和名重天下。
孫臏拜鬼穀子為師後,認真鑽研兵法陣圖和陰陽妙理。與他一同受業的還有河南洛陽人龐涓,周人蘇秦、張儀。蘇秦和張儀學的是縱橫之學,意即國際關係學。孫臏與龐滑研究的是軍事戰略,兩人交情甚好,隻是孫臏在學業上優於龐涓,龐涓的功名心重於孫臏。
幾年之後,中原諸侯魏惠王出榜招賢。龐涓知道後就按捺不住,要求下山去撈取功名富貴,鬼穀子見他下山心切,也就同意了。臨走時,龐涓要老師為自己預測一下前途,鬼穀子就要他去找一枝花來。
時值九月,萬物正值凋零。龐涓在外轉了一圈,隻找到一枝山蔸花,拿起來一看,覺得路邊小花,不足以成大器,就丟棄於此,再複尋找。可怎麼也沒有發現別的花,隻好返回撿起那枝被自己丟棄的山蔸花,交給鬼穀子預測。
鬼穀子一看,閉目沉思一會,說:“此花原名銅鈴花,一開十二朵,你能走十二年好運。花已被曬萎,又在鬼穀這個地方,委鬼相連為魏,你發跡在魏國。”說著,鬼穀子停了一下,說:“做事不可太絕,太絕必報。”最後,鬼穀子送龐涓八個字:“遇羊而興,遇馬而止。”
見龐涓要走,孫臏甚是難舍,送了一程又一程。要分手了,龐涓道:“賢弟靜候好音,隻要我有發達的一天,定會來接你。”
龐涓到魏國後,魏惠王聽說是鬼穀子的高足來了,十分高興,就親自接待。龐涓一見國王,就傾平生之所學,滔滔不絕,使魏惠王大喜。這時廚子送上一隻蒸熟了的羊羔,放在國王麵前。龐涓一看,猛然想起鬼穀子“遇羊而興”的話,心想:可能運氣就要來了。果然,此次談話不久,魏惠王就拜龐涓為將軍,統兵禦敵,成為魏國軍界的頭麵人物。
幾年之後的一天,當時的大學者墨翟的學生滑禽厘來到魏國。魏惠王又見是一個人才,就要滑禽厘留下為魏國服務。滑禽厘說:“我算什麼人才?隻有孫武子之後、鬼穀子的高足孫臏才真是大將之才。”魏惠王一聽,喜不自禁,連忙召來龐涓,責備他不向自己推薦人才,並令他立即寫信給孫臏,要孫臏下山來魏國輔佐自己。
見龐涓來信了,孫臏十分高興,對人說:“龐涓果然仗義。”年輕人的那種建功立業之心怎麼也按捺不住,也向鬼穀子提出要下山到魏國去。既然這樣,鬼穀子也不留他,也要孫臏去摘一枝花來,為他預測一下前程。
時值十月,萬物凋謝。孫臏轉了一大圈,也找不到一枝花,隻好把鬼穀子室中銅盆裏的山菊花摘一枝來交給鬼穀子。鬼穀子道:“菊花是耐寒之物,須要十月才開,說明你大器晚成。此花開於自家銅盆,你的立功之處不在於魏,而是在你的故鄉齊國。這種花如受摧殘,但最終還是能頂過去,色澤不敗。”然後在孫臏的“賓”上加上一個“月”旁,變為“臏”。
孫臏一看,大驚:“先生,刑餘之人才稱為‘臏’,為何用於我?”鬼穀子道:“你先不要問,日後定會應驗。”
孫臏到魏國後,魏惠王大喜,與之一談,確實覺得孫臏之才遠在龐涓之上,當即就要拜孫臏為副軍師,當龐涓的副手,與龐涓同掌兵權。龐涓在旁一聽,就說:“孫臏年長於我,才能又在我之上,怎麼能讓他做我的副手呢?我看先讓孫先生做客卿。等立了功,就做軍師,我情願當他的副手。”國王一聽,覺得有理,就拜孫臏為客卿,參謀軍政大事。
常言道:利令智昏。一個人如被功名利祿燒昏了頭,或太看重功名利祿,那社會上的人倫情誼就會被拋之腦後,甚至做出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來,龐涓就是一個這樣的卑劣小人。
他當上將軍後,覺得權力這個東西太誘人了,就容不得別人摻進來分一杯羹。本來他就知道孫臏之才在他之上,就是不向國王推薦,當國王要他給孫臏寫信時,他心裏頗為躊躇,又聽到國王要封孫臏為副軍師時,心裏更毛,隻好以孫臏新來為由阻止了。可他不能長期阻止下去,一旦孫臏立下大功,魏國的兵權就非孫臏莫屬。到了這步田地,龐涓也顧不上同窗之誼,準備對孫臏下手。
首先,他找了一個自己的心腹假扮齊國商人,找到孫臏,說是有家信捎給他。信的大意是說家境困窘,叫孫臏早返齊國建功立業,使一家人早日團聚。孫臏不辨真假,見是家信,十分高興,也給來人捎上一封信,表示自己做了魏國的客卿,不能回去,但心裏十分思念故國。
龐涓一得到孫臏的親筆家信,大喜,說:“孫臏從此逃不出我的手心了。”就把信交給魏惠王。惠王一看,大怒:“我如此重用,還要私通齊國。”就要把孫臏處死。這時,龐涓又出來當好人,反複向魏惠王求情,要求免除孫臏的死罪,否則他沒法向天下諸侯交待,都會認為是他龐涓陷害孫臏。見龐涓聲淚俱下求情,魏惠王就免了孫臏的死罪。但為了不讓孫臏回國,判了他一個“臏”刑,把孫臏的兩個膝蓋骨剜去,讓他永遠不能走路,隻能老死魏國。
之後,龐涓又跑到孫臏那裏,向孫臏表功:說他如何在國王麵前替他求情雲雲,神情淒婉哀切動人。孫臏一聽,大受感動,認為龐涓是個大好人,為報知遇不殺之恩,孫臏許諾:要把他先祖孫武兵法十三篇回憶出來,寫好交給龐涓。龐涓大喜,他之所以不殺孫臏的目的也在這裏,待兵法寫好後,就不再給孫臏進食,把他活活餓死。
龐涓的卑劣行徑被一個給孫臏送飯的老仆人看穿了,覺得龐涓太過分,非常不平。他把龐涓如何設計陷害一事告訴了孫臏。孫臏一聽,大吃一驚,心想:真是知人知麵不知心。但自己此時是籠中鳥、俎上肉,要脫離險境,還須動番腦筋。於是,他深思熟慮地想出一個絕招:裝瘋。
從此,孫臏就變得喜怒無常,時而大哭,時而大笑,披頭散發,滿身汙穢,一口胡言亂語,並燒掉了所寫好的兵書。仆人告訴龐涓:孫臏瘋了。龐涓起初不信,像孫臏這種智慮深遠的高手,怎麼會瘋呢?就走近牢房,對孫臏說:“賢兄,還認識我嗎?我是龐涓。”孫臏兩眼發呆,突然指著龐涓大喊:“你是魔鬼,不是龐涓,龐涓是我的好兄弟。”說著,拍著自己的胸脯,對龐涓說:“我是玉皇大帝,我有十萬天兵天將,要殺你這個惡魔。”說完,就抓起地板上的泥坯子往嘴裏塞。見此,龐涓仍將信將疑,就把孫臏關到豬圈裏,孫臏順手抓起幹豬糞往嘴裏塞。龐涓一看,認為孫臏真瘋了。
既是瘋子,龐涓對孫臏的管束也就沒那麼緊了,讓他在地上、屋簷下到處亂爬,這就為孫臏逃跑提供了方便。
孫臏瘋了的消息傳到他的故鄉齊國。齊國大將田忌說:“孫臏乃齊國之寶,現在魏國受難,真是齊國的恥辱。”辯士淳於髡說:“我看事情不那麼簡單,其中定有文章。”於是,他受齊威王之命訪問魏國,表麵上是與魏通好,實際上是接孫臏脫險。孫臏見故國來人,就與淳於髡約好,神不知鬼不覺地藏人準備運人齊國的茶葉車中。為防龐涓起疑,走時把衣服脫在井邊,擺出自己投井而死的假象。龐涓一見,認為孫臏投井死了,也不再追查,結果孫臏安然回到了故土齊國。
孫臏到齊國後,受到了隆重的禮遇:大將田忌親自跑到京城臨淄十裏之外的地方,前來接他,因孫臏已是殘疾之身,齊威王專門為他做了一部精製的車子,並為他蓋了房子,娶妻成了家。之後,齊威王要封孫臏高官,但被孫臏謝絕了,他對威王說:“刑餘之人,受故國如此厚恩,其心有愧,如要再加顯爵,諸侯會笑話齊國無人。”見孫臏態度堅決,齊威王也不再堅持,就尊孫臏為國師,如有軍國大事或疑難之處,都向他請教。
相傳有一次,大將田忌與威王賽馬,同是王室的好馬,田忌卻每次都輸,於是就請教孫臏。孫臏要田忌再與國王賭,並且押上大賭注,還擔保田忌會贏。田忌問其訣竅,孫臏就要田忌在比賽的場次上把好馬與劣馬的比例變動一下:以田忌的下等馬對國王的上等馬,以中等馬對國王的下等馬,以上等馬對國王的中等馬,這樣一來,就有兩勝一負的效果。田忌照計去做,果然連贏兩場。
在軍事領域,有一門學問叫運籌學,就是分析對比、綜合敵我力量,選擇最佳勝敵方案。這門學問在今天已經相當複雜了,如要追溯其起源,還是來源於孫臏的賽馬法。
孫臏見故國對他如此厚遇,心有不安,決心立大功來報答故國對他的救命知遇之恩,幾年之後,這種機會終於來了。
自從周威烈王元年(公元前425年)韓、魏、趙三家分晉以後,中國進入了戰國時代,出現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其中韓、魏、趙處於四戰之地的中原地帶,東是齊,南是楚,西是秦,北是燕,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彼此爭鬥十分激烈。
魏國自魏文侯起,就開始奮發圖強,引進人才,壯大自己,國勢日強。到了魏惠王時,就開始向外擴張,除把鄭、衛等殘存小國歸為自己的附屬國之外,開始與其他大國爭奪中原的霸主地位。而位處東部海邊的齊在當時也是一個大國,經過一係列的改革後,國勢也日益增強,也正在考慮北進、西入或南下。因此,魏要擴張、發展,既不能與齊交手,也不能與西邊的秦、南方的楚開戰,隻有與韓、趙發生衝突。而韓、趙弱於魏,隻有求救於齊。齊也不會看著魏國坐大侵地而不管,所以,魏與齊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正好為孫臏施展才幹提供了一個絕好良機。然而碰巧的是:以後在中原戰場上的對手竟是他的老同學,又是仇人的龐涓。也許是天道循環,報應不爽。
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魏派大將龐涓率兵十萬,把趙的首都邯鄲包圍了起來。因趙國力弱,隻有向東方大國齊國求救。
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對策,相國鄒忌主張不救,理由是別人的閑事少管為妙。大將田忌主張救趙,認為魏滅趙後,魏更強大,於齊不利。齊威王問計於孫臏,孫臏說:“現魏、齊不兩立,魏表麵上是攻趙,從長遠看是攻齊,齊如要北進或西入,魏是假想敵,因此,魏的強大對齊很不利。因此,救趙是為了齊國自己,但同時又不能立刻發兵,否則是齊替趙當兵鋒。最好是讓魏趙互相削弱,然後再趁魏之弊擊魏。”
齊威王采納了孫臏的意見:一麵派人給趙國去信,要趙堅持下去,許諾齊國一定出兵;另一方麵,在魏的後方襄陵作牽製性的進攻,以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同時又給龐涓以錯覺,齊不會有大動作,讓他放心攻趙。
這樣過了一年,趙國頂不住了,求援使者一日三致於齊。齊威王要孫臏當大將,但被孫臏謝絕了:“以刑餘之人當大將,鄰國會笑話的,同時,龐涓如知道我在齊國,必定不敢大膽進攻。”於是,齊威王就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
田忌問孫臏:“這一仗怎麼打。”孫臏笑著反問:“以將軍之見呢?”田忌道:“救兵如救火,率兵直撲邯鄲,趙攻之於內,我們攻之於外,破魏必矣。”孫臏笑道:“此計雖好,但不算上上之策。試想:我們行軍千裏到邯鄲,不用開仗,我們自己就成了疲勞之師。同時魏強趙弱,我們在邯鄲與魏交手,是替趙當兵刃,吃虧的是我們自己。”田忌道:“以軍師之見呢?”
孫臏道:“有兩個人在打架,救援者如直接參進去打,不僅不會使二者解圍,反而會增加械鬥的激烈,救援者本身也會受損失。最好的辦法是批亢搗虛,形格勢禁。”他建議命一將率一部分兵力偽裝成主力,直撲魏國首都大梁(開封),引得龐涓千裏回師相救,而齊國主力埋伏在龐涓回師的中途。這樣,齊軍以逸待勞,敵千裏回師,必疲勞不堪,定能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