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智過人的晏嬰
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在他輔佐齊王時,忠貞體國,匡君有方,智慧過人,見解新穎,使齊國屹立於春秋亂世中而不衰敗,晏子本人也被時人與後世譽為“聖人”、“智者”。
晏子,名晏,字平仲,生卒年不詳。生於約公元前575年,死於約公元前500年,其父晏桓子,曾佐齊靈公薑環為卿。公元前556年其父死,晏子繼承父爵,曆仕三朝正卿(宰相),靈公、莊公在位較短,晏子的政績主要是在齊景公時代。
齊國原是春秋大國,曾出現過像齊桓公這樣的霸主,但經過幾百年的風雲變幻,齊國開始走下坡路,國君昏憒,大臣擅權,梟雄之輩如田成子在窺視國柄。因此,從齊桓公以後,齊國的國勢因內亂不息而一天天走下坡路,晏子就是在這種背景中出任國家正卿的。
晏子個頭很矮,但智慧過人,在各種非常事變中,他都能保身安國,屹立不倒。公元前548年,權臣崔杼、慶封聯合同黨發動政變,將齊莊公薑光殺害,並召集群卿歃血宣誓,要求支持他的篡權,效忠於他的統治。在宣誓時,晏子也在場。崔杼等人大呼:“不忠於崔、慶氏者決無好下場。”晏子聽後,知道直接反對慶、崔二人,立招殺身之禍,但他又必須忠心於王室,於是他大呼:“晏嬰如不忠於社稷和國君,上帝臨鑒,決無好下場。”這句話沒有錯,但明眼人一聽就知道晏子反對崔、慶,但又挑不出毛病。所以,晏子講完後,有人勸崔杼殺了晏子,但崔杼說:“此人有民望,其辭又順,殺之不祥,舍之得民。”於是隻好立齊莊公的異母弟薑杵臼為君,史稱齊景公。
齊景公是一個才智中下又剛愎自用的昏憒之君,在殺了崔杼、趕走慶封之後,他用晏子為相。和這樣的國君相處很不容易,既要以救國難,同時又不能愚忠,導致殺身之禍,於國於己都不利。在這種環境中,晏子表現了他特殊的智慧和才能,既要指出國君的過失,又要使其不失國王尊嚴。
有一次,齊景公一匹心愛的馬突然死亡,景公大怒,遷怒於養馬人,要將其肢解治罪,並把他綁在柱子上準備行刑。晏子知道後,來見齊景公,問道:“上古時,唐堯虞舜在肢解人時先從哪部分下手?”堯舜是古代明君,哪有肢解人之事?隻有暴君才會幹出這種殘暴的舉動,齊景公聽出了晏子的言外之意,就免了養馬人的死罪,準備關進牢房。可關進牢房要有罪名,於是,晏子要景公宣布馬夫的罪狀以服民心,但景公不願意,見此,晏子隻好代替國王故作氣憤地對馬夫大聲說:“汝有三大死罪。知道嗎?大王要你好好養馬而馬卻死了,罪一;別人的馬死了可以,卻不能讓大王的馬死,罪二;你連累大王要殺人,使百姓怨恨大王重馬不重人,罪三。”晏子在旁一說完,齊景公很不好意思,連忙說:“先生休矣,寡人知過了。”就將馬夫釋放了。
還有一次,齊景公喝醉了酒,駕車偕美人出宮遊逛,宮門守衛按照朝規不放景公外出,並當麵批評景公此舉不妥。齊景公很生氣,堂堂國君挨守衛批評,就數日不上朝,還想懲罰那守衛。晏子知道後。向景公表示祝賀。景公疑惑地問道:“賀我什麼?”晏子說:“你寬宏大量,沒有以權懲辦守衛,守衛做得對,大王應該獎賞他才是。”這麼一說,齊景公不僅消了氣,還依晏子之說賞了那守衛。
齊景公當政,對百姓濫施酷刑,被砍掉雙腿的犯人很多,晏子深以為憂,想製止濫刑,寬和百姓,但一直未有機會。有一次,齊景公見晏子勤政體國,就想賞晏子漂亮安靜的住宅,要他搬出鬧市區。景公說:“你的住宅離市近,很吵鬧,我為你換個清靜的地方怎麼樣?”晏子說:“我的先祖都住在這裏,我居之還有愧,搬它幹什麼?而且我離鬧市區近,知道市場行情,有利於國。”景公道:“你既然近市,你知道當今何貴何賤?”晏子道:“鞋子賤,假腿貴,而且供不應求。”齊景公一聽,默然,於是下令省刑。國中大悅,皆讚晏子之德。
作為一國之相,晏子對國王不是亦步亦趨,而是個性鮮明,既有反對意見,又有讚同的觀點,這樣,國家的政治生活才正常,社會才會健康發展。這就是晏子著名的求和不求同的治國為政觀點。
《左傳》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十二月,齊景公從外麵打獵回宮,晏子在旁侍候。這時,聽說國王回宮了,其子猶據連忙騎馬趕來。齊景公高興地說:“隻有猶據才與我相和。”晏子馬上糾正:“據亦同也,哪裏稱得上和?”景公道:“和與同不一樣嗎?”晏子道:“當然不一樣,和好比廚房炒菜。水火鹽醋梅都加上去,經過烹調,食物才鮮美可口。君臣關係也是這樣,君說正確而實際上並不正確,臣就要糾其不正確使之正確,君以為不正確而實際上正確,臣就要堅持正確而否定不正確,這樣,國家才政通人和。好比聲律,有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之分,幾種音合在一起,才有旋律。今猶據則不是這樣,君說是,他也跟著說是,君說非,他也跟著說非。好比炒菜,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奏音,首尾都是一個調,誰會聽?所以和與同是不一樣的。”在幾千年以前的古代,晏子有這樣的思想和治國為政觀點,真是難能可貴。
因為晏子的巧智匡君,在當時齊國刑罰殘酷的環境中,以他的智慧數次在景公的刀鋸下救出許多無辜者,如諫誅駭鳥野人,諫誅犯槐樹者等等。他有時直問景公:“拘者滿圄,怨者滿朝,窮民財力,刑殺無辜,恐怕不可以立國安民吧!君得罪於民,誰將治之?敢問桀、紂,君誅乎?民誅乎?因失人心而失天下者前已有之。”有一次,當景公向晏子詢問自己是否能像齊桓公那樣稱霸諸侯時。晏子說:“桓公之時,任賢使能,有鮑叔牙、管仲為左右相。而你呢?卻左倡右優,還有讒言者居前,奉承者居後,怎麼能有桓公之業呢?”晏子回答得很尖銳,但齊景公仍不能改過。所以晏子歎氣道:“此季世也,何能為?為無愧於心而已。”
晏子身為一國之相,不僅智慧深、品德好,深受齊人愛戴,而且還利用一切機會為國家識別人才。當時有個叫越石父的人,盡管是個人才,但因生活無著,賣給人家做奴仆,晏子知其賢後,便留心接近。有一次外出,晏子要個趕車的,就把越石父從其主人家中贖出來,叫他幫晏子趕車回家。回家後,晏子久居內室而未出,越石父一看,很不高興,就提出要與晏子絕交,晏子驚問何故。越石父說:“作為君子,在人不知時受點委屈不要緊,但在知己者麵前得不到尊重可受不了。我在為奴時,別人不知,你卻知人,將我贖出。哪知你卻神色傲然,如此怠慢於我,好像有多大的恩典於我。我雖窮,卻不願別人對我無禮,要這樣,還不如把我賣出去算了。”晏子聽後。忙向越石父道了歉,批評了自己不對,把越石父待為上賓,後舉為官。
晏子有個車夫,他以為替宰相趕車自己便身價很高、得意十足。他的妻子一見,就要求離開他,車夫感到奇怪,問妻何故如此。其妻說:“晏子身高不滿六尺,卻當上齊國宰相,名揚諸侯,而態度還是那麼謙遜,可你呢?一個趕車夫,架子卻比宰相還大,好像很了不起。常言道:傲人者必棄於人。與其被人棄。不如我先離開。”車夫一聽,承認妻子說得對,發誓改正。以後,晏子發現自己車夫的態度謙遜了許多。問其故,方知原委。晏子十分高興,認為這個車夫有錯知改,是個賢人,就把他推薦給齊景公,做了大夫。
在國內的治國舉措上,晏子處處忠貞體國,智謀深遠。就是在國與國問的諸侯外交上,晏子也不辱使命。他才思敏捷,應對諸侯不亢不卑,為齊國爭得了榮譽。
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國。楚是當時的大國,比齊國實力強大得多,而楚靈王又聽說晏子很矮,想借此機會把晏子好好挖苦一番,以顯楚威。待晏子快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時,楚靈王就命人在城門的旁邊挖了一個小門專候晏子。晏子看見後,說道:“我奉命出使到人國,應從大城門而進,這是狗洞不是城門。要是我來狗國,就得從狗洞進,請問你們大王,楚國究竟是人國還是狗國?”靈王見來者不善,隻得開大門迎客。
靈王見晏子這麼矮,很瞧不起他,不覺地脫口說道:“難道齊國沒人?怎麼派你來楚?”晏子一聽,就立即知道對方是嫌自己矮,就應聲而答:“齊國人口之多,可謂嗬氣成雲、揮汗如雨,怎麼說沒人?隻是我們齊國有個規矩:訪上等國派上等大人去,訪下等國就派下等小人去。我是最沒出息的,才被派到這裏來了。”楚靈王一聽。無言以答,尷尬不已,但還不服氣。
在宴會飲酒時,楚靈王見幾個武士押一囚犯從晏子麵前走過,便故意發問:“何國人,犯何罪?”武士答:“齊國人,犯盜竊罪。”靈王一聽,對晏子說:“你們齊人是不是喜歡做強盜?”晏子一聽,從容離席而答:“我聽說橘樹長在淮南,能結大而甜的果,移到江北,就隻能結又小又酸的枳子,這是水土不同的緣故。同樣的道理,齊人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楚國就變成強盜,大概是你們楚國這個地方的水土適合於做強盜吧!”楚靈王一聽,覺得自討沒趣,自嘲道:“晏子,聖人也,焉可辱?”
還有一次,晉國想伐齊國。伐之前,派大夫範昭到齊國探虛實。見晉國特使到來,齊景公就為他舉行宴會。在宴會上,範昭突然提出要用景公用過的酒杯喝酒。在春秋時,這是最大的無禮行為,是對對方國家的輕蔑,範昭也是想以此方法來探究齊國是否有人。他的內心世界早就被晏子看透,他見齊景公同意換杯子時,就立即製止,並把隻有臣子使用的酒杯觶給範昭斟酒,說:“晉國雖強,你隻是臣子;齊國雖弱,景公是君;君臣有別,古今之大禮也。”宴會後,範昭又提出要齊國宮中樂師為他演奏隻有接待別國國君才演奏的周樂,又被晏子拒絕:“周樂,天子之樂。臣子焉能享?”範昭回國後,對晉國君說:“齊有晏子,不可犯也。”酒席上的一番鬥智,化免了一場幹戈,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齊景公為了恢複齊桓公的霸業,就把齊國內號稱“三傑”的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這三個大力士攏在身邊,倚為幹將,委以重任。而實際上這三個人有勇無謀。橫行朝廷,作威作福,使齊國朝野的賢臣都怕他們而不能效忠國家,使齊國勢不但不強,反而被晉、燕所欺。於是,晏子就勸景公把這幾個人趕走,但景公不聽。有一次,景公問晏子:“寡人有國有將,何以屢遭燕欺?”晏子就為他打了個比方:“從前,有個賣米酒者,所做的米酒可謂佳釀,但他家的酒放酸了也無人光顧。原來是這家有條惡狗,酒客怕惡狗傷人而不敢上門,因此。酒放酸了也賣不出去。”
但齊景公還是不悟,見此,晏子隻好自己親自出馬,利用武士愛名譽的心理,把這三個害群之馬收拾掉。
有一天,魯昭公帶大臣孫叔舍訪問齊國。齊景公設宴招待,三個力士在堂下按劍而立。席間,晏子建議以園中金桃招待貴賓。景公說:“此桃從海外度索山引來,一共隻六個,寡人不敢獨享,現應獻給貴賓。”晏子把六個桃子摘來,桃香撲鼻,客人稱奇。按禮節,昭公與景公是國王,各吃一個,孫叔舍和晏子各一個,還剩下兩個桃子準備分給“三傑”吃。
怎麼個分法呢?晏子建議論功賞,景公讚許。首先是公孫捷報功,說:“我與國君去桐山打獵,打死了一隻撲向國王的猛虎,救了國君,這功勞不算小吧?”晏子點頭道:“舍生忘死,保主救駕,功勞很大,應賞酒賜桃。”就把一個鮮桃給了公孫捷。這時,古冶子不服,說:“打死一隻虎算什麼?我與國君過黃河時,一隻老黿把國君的坐駕拖下水,是我斬了老黿,使國君轉危為安,這功勞如何?”晏子道:“對,若非你斬了老黿,事情就大了,應賞酒賜桃。”於是就把最後一個桃子給了古冶子。
田開疆見桃分完了,氣壞了:“我奉命討伐徐國,殺其將軍,俘士卒五百,嚇得徐國投降,這功勞難道不配吃桃?”晏子道:“這是拓域之功,比打虎、斬黿大十倍,可惜沒桃了,就賜杯酒吧!”田開疆發怒道:“打虎、斬黿是小事,為國擴域的人反而吃不上桃,在國君麵前丟了臉,也為世人恥笑,活著幹什麼?”說完,就拔劍自殺了。公孫捷羞愧地說:“我搶了田君之桃,他為桃而死,我不死算什麼朋友?”也拔劍自殺了,見二人已死,古冶子也說:“我們三人都是共患難之兄弟,他倆都死了,我怎好苟生?”亦伏劍而死。
“三傑”死後,齊景公惋惜地說:“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為一桃而死,豈不可惜?如此武士何處尋,以何人禦敵?”晏子說:“大王勿憂。他們都隻是些勇夫,算不上真正的將軍。現有大才田穰苴,才過‘三傑’十倍,因出身微賤被人歧視,隱居海濱,雖有報國之誌,但為‘蘭傑’擋道。隻要此人為將,何懼晉、燕呢?”
於是,齊景公隻好任命田穰苴為將。這個田穰苴又名司馬穰苴,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軍事家。由他掌握齊軍後,以法治軍,紀律嚴明,訓練有素,齊軍聲威大震,不僅使晉、燕諸國不敢輕舉妄動,而且還為齊國拓地千裏。他死後,留下兵法於世,就是為後人稱道的《司馬法》。
由於晏子的聰明才智和對國君的忠誠、百姓的厚德,使齊國雖處季世,但國勢不損,國君的威信不墜,像田成子這樣的人也無可奈何,不敢對君位有非分之想。所以。齊景公雖然才智昏愚,但對晏子十分敬佩。他得知晏子的妻子年老貌醜時,想把自己年輕貌美的女兒嫁給晏子以示獎勵,但晏子拒絕了:“我妻雖老,但彼此恩愛,一個喜新厭舊的人,是做不出好事業來的。”
吏傳晏子很矮,身長六尺(古之一尺約今七寸)。但由於他的治世之才,在他死後。人們都很懷念他,還根據他的言行整理出了《晏子春秋》一書,共八卷二十五章,是晏子留給後世的寶貴遺產。
所以,晏子被譽為春秋末期的一代名相,毫不為過。
五張羊皮與百裏奚
俗語有言:“褒貶是買主,喝彩是閑人。”其意是說,在市場商品交易中評說某種商品好壞的人才正是要買東西的主顧,而那些一味讚美喝彩的往往是旁觀的閑人,絕非是買主。這確是生活經驗之談,不但在商品交易中如此,在政治生活中也可看到這種現象,秦穆公賤贖百裏奚用的即是這一策略。
百裏奚是春秋時著名的賢臣之一。他本是虞國人,字井伯。三十多歲娶妻杜氏,生一子,起名叫百裏孟明視。當時家中十分貧寒,簡直要揭不開鍋了。百裏奚雖有大誌。但想到家貧族單,妻弱子小,無依無靠,便戀家而不忍去。杜氏倒是個深明大義的女性,就勸百裏奚說:“妾聞‘男子誌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外求仕,卻守著妻子甘受貧困嗎?妾能想盡辦法維持我們母子的生活,您可放心遠遊,不必掛念我們。”百裏奚聞言,感動地點點頭。當時,家中一貧如洗,什麼也沒有。為了給丈夫餞行,杜氏把家中僅有的一隻正在孵小雞的老母雞殺了。燉雞肉時柴禾又不夠,杜氏無奈,就把門閂拿來劈開填人灶膛,勉強算把飯菜都做熟了。百裏奚飽餐一頓,簡單整理一下行裝,告別妻子。杜氏抱著正在吃奶的小孟明視拽著百裏奚的衣袖流著眼淚說:“富貴了千萬不要忘了我們母子。”
離家之後,百裏奚到處遊曆,卻始終未能如願。先遊齊,想求事齊襄公,可無人薦引。他非常貧困,結識個朋友叫蹇叔。二人相見成交,蹇叔就把百裏奚留在自己家中。但蹇叔家境亦十分貧困,百裏奚就在村裏為人放牛掙些錢糧以糊目。其後他又為周王子頹牧過牛,不久知其無成,離周回歸本國,由宮之奇推薦做了中大夫。晉國在魯僖公五年十二月丙子日(公元前655年11月15日)滅掉虢國,歸途中滅掉虞國,俘虜了虞公和百裏奚。百裏奚堅決不仕晉,以表示忠於虞君。正當此時,秦穆公派公子縶到晉國求婚。晉獻公答應了親事。
當秦國公子縶到晉迎親之時,獻公召集群臣商議用何人做陪嫁的人。舟之僑說:“百裏奚不願仕晉,其心不測,不如遠遠打發他,讓他為陪嫁人。”獻公同意。這樣,百裏奚就成了晉公主伯姬隨嫁的奴仆。此時,百裏奚已年近七十,輾轉流離,半生辛苦卻一事無成,不由得仰天長歎:“我百裏奚懷抱經世濟民安邦定國的才能,卻不遇明主得以施展大誌。如今年歲已老卻成為人媵,與仆妾相同,人格之受侮辱沒有比這再大的了!我終不能蒙受如此奇恥大辱。”於是就在途中伺機逃跑,想要到宋國去投奔蹇叔,路途受阻,就改奔楚國。當時人楚國境內的宛城境內時,被當地出外打獵的百姓捉住,把他當成了奸細。百裏奚忙解釋說:“我是虞國人,因為國亡了才逃難至此的。”那些人問他:“你有什麼才能?”百裏奚說:“我善於飼養牛。”人們把他放開,就讓他喂牛。數日後他所喂的牛日益肥壯,毛色潤澤明亮。當地的小官一見大喜,就通過地方官吏把百裏奚喂牛的高超技術奏報給楚王。
楚王聞報後,下令召見百裏奚。楚王問:“喂牛有什麼訣竅嗎?”百裏奚回答說:“按時喂養,適當使用其力,把整個身心都用在飼養牛的事業上。”楚王一聽,讚歎道:“你的話,說的挺好啊!這不僅是養牛的訣竅,也可用於養馬。”於是就任命百裏奚作圉人,專門為朝廷飼養馬匹,讓他到南海去放馬。
再說晉國送嫁、陪嫁一行人到秦國之後,秦穆公見到媵人名單中有百裏奚的名字卻無其人,很奇怪,就問去迎親的公子縶,公子縶說:“這人是虞國故臣,在半路上逃跑了。”穆公又問從晉國來投奔的公孫枝說:“子桑在晉,必知百裏奚的大略情況,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公孫枝回答說:“這是個賢人,知道虞公之不可諫而不諫,是其智;從虞公於晉而堅決不仕於晉,是其忠。而且此人又有雄才大略,隻是沒遇上好機會啊!”穆公又問:“我怎樣才能得到百裏奚而重用他呢?”公孫枝說:“我聽說百裏奚的妻子流亡到了楚國。百裏奚逃跑也必往楚國,何不派人去楚國訪查一下?”穆公立即派人去楚專訪此事,不久還報:“百裏奚果然在楚國,在海濱為楚君牧馬。”穆公聽說後,又去找公孫枝商量:“我用重金為代價向楚國請換回百裏奚,楚君能答應我嗎?”公孫枝說:“若這樣做,百裏奚就無法到秦國來了。”穆公驚問:“為什麼?”公孫枝說:“楚君讓他牧馬,正說明不知道百裏奚是個賢良。您用重金求他,等於告訴楚王說百裏奚是個人才。楚君如果知道百裏奚的才能,一定會自己提拔重用的,怎麼肯給我們呢?你不如以逃跑之媵人的罪名,用極低賤的與奴仆價格相等的貨物去贖回他,說要贖回治罪,這樣楚國一定會答應的。”穆公聽罷,連稱妙計,就派人選了五張黑色的公羊皮送給楚國國君,並獻上穆公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