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源流史》則是古代五民族集團族係相提並論,一視同仁。不僅為漢族人尋根問祖提供了依據,而且也為另外55個兄弟民族提供了尋根問祖的依據。
三、道德教化價值
家譜中大多載有“族規”、“家法”、“族訓”、“家訓”、“家誡”之類的內容。對促進現代文明建設起著積極作用。如敬長老、孝父母、尊師長、友兄弟、睦近鄰、慎婚姻、崇儉樸、戒奢侈、、禁賭博、忌荒嬉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大力提倡的。傳統倫理與現代文明是辯證統一的,一個國家特定的生產方式,隻能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民國16年張氏族譜班輩:“樹德行天道,明良可定邦,人心相與善,萬事永能昌。”它的班輩蘊涵著一種正義與期望。民國29年武岡《林氏總譜》的班序韻語:“國運亨盛,親睦道彰。肇維殷世,浚哲發祥,忠孝克篤,英才賡揚。願益勉勵,永代芬芳。”體現了時代特征,表達了林氏族人民國時期的思想觀點和精神風貌。“家訓”、“治家格言”,是教育族人、規範行為的準則,是讓後人學會怎樣治家,怎樣做人的理論依據。民國9年的《邵陵許氏三修族譜》載:敦孝弟,勤耕織,崇學校,睦族堂,重祠堂的祖訓,以及身戒、家戒、官戒的“三戒”內容。《龍船港李氏六修族譜》“家訓”“謹喪葬”:“慎終之禮,人生大故。附身附棺,誠信是務,遵製成服,速營封墓,水火不虞,防之宜預,毋信堪輿,致滋延誤,土厚水深,葬之孔固,既葬複遷,情同拋露,期我族人,謹於平素”。
家規曰:“喪葬,稱家有無,隨力豐儉,此屬定論。若一味簡略得為而不為,與一味張皇不得為而為之,均為不孝。”這些族規、家法資料,反映了本族人在所處時代的一種思想觀念和具體修身、齊家的行為規範。
四、旅遊文化價值
家譜中記載的名勝古跡、人文史料,是當今我們重修旅遊景區特別是人文景點必要的參考資料,家譜中的風俗資料,可以使我們了解一個地區,一個家族不同時期的風土人情;家譜中的人物事跡因其真實性,可以加深遊客對景點的認知和追思、敬拜。如《中華姓氏源流史》對“三皇”、“五帝”等傳說人物及其後代姓氏的形成和流傳、使人們知道這些人物並非憑空捏造,而是母係、父係氏族社會的代表人物,對它們在全國各地傳說遺跡與故事也更加明確,從而為祖國興起的旅遊曆史文化熱提供了可靠證據,對振興中華經濟和凝聚民族精神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綜上所述,史之瑰寶譜牒資源因其蘊涵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曆史學、民族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等學科方麵的重要資料,為開展學術研究起著正史、方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為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提供了血緣關係依據,其必將在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海峽兩岸的統一和世界各國華人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中大放異彩,發揮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何光嶽.中華姓氏源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3)崔廣社.河北大學圖書館館藏曆史文獻及其特色.圖書館工作與建設,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