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摘 要】 文章從譜牒的學術史料價值、尋根認祖價值、道德教化價值、旅遊文化價值等四個方麵論述了譜牒資源的史學地位和譜牒文獻的開發、實用意義。認為譜牒文獻的開發必將在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促進海峽兩岸的統一和世界各國華人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中大放異彩,發揮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譜牒資源 研究 價值
譜牒又稱家譜、族譜、宗譜等,它是同宗共族的血親集團以特殊形式記載本族世係和事跡的曆史圖譜。家譜起源於上古時期,興起於秦漢時代。家譜和譜牒學是伴隨宗族及其製度的存在而產生的。成書於周代的《世本》記錄了從黃帝以來至春秋諸侯大夫的氏姓、世係、都邑、製作、名號等,被學術界公認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作。
譜牒文化是人類血緣關係的記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軌跡,是以特殊形式記載的關於家庭起源、家庭形式、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遷徙分布、發展興衰的重要史籍,凝結著華夏文明的形成、發展、傳播以及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豐富內容,蘊涵有大量人口學、社會學、民俗學、民俗學、經濟學、倫理學、經學、哲學及人物傳記和地方史料,其數量之巨大、內涵之豐富不亞於正史、方誌。因此,與正史、方誌被列為中國史學的“三大支柱”(中國家譜資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教授言),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極為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
著名史學家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對開發譜牒資源的價值作了精辟論述:“我國鄉鄉家家皆有譜,實可謂史界瑰寶,將來有國立大圖書館,能盡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世。”
一、譜牒的學術史料價值
在現實生活和曆史研究過程中有許多重要人物和曆史事件,由於時代久遠,往往是眾說紛紜、迷霧重重,而謎底從新發現的族譜中卻可得到準確答案。如發明印刷的畢昇,過去疑為徽州人,近年在湖北英山縣發現畢氏家譜,證明畢昇是英山人;根據族譜,證明魯迅和周恩來是紹興同宗。
而《湘鄉大界曾氏五修族譜》載有李鴻章《文正公神道碑》,郭嵩燾《毅勇侯曾文正公墓誌銘》,汪士鐸《祭文正公文》,陳蘭彬撰《太傅一等毅勇侯文正公祭文》等,卷三族訓,即“文正公遺訓”;還有清同治、光緒皇帝褒獎曾國藩兄弟的詔敕、禦製碑文、祭文等;《湘鄉大界曾氏五修族譜》十九卷首一卷,則詳記曾氏世脈,譜尊曾參為宗聖,一派祖,傳四十二派孟魯公遷茶陵,四十五派霸公南宋時遷衡陽唐福,六十二派孟學公明清之際遷湘鄉大界,大界曾氏出了曾國藩兄弟。曾國藩屬大界老四房貞楨房,第七十派,譜名傳豫,下有長篇傳記,其父毓濟,名麟書,號竹亭;其族父興,名玉屏,號星岡;其弟傳晉(國潢)、傳謙(國華)、傳恒(國荃)、傳履(國葆),都有文字介紹,這些資料都是研究曾國藩必須參考的確證史料。
當代社會學家彙百家而成的經典著作,更是學術研究中的史料寶典。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何光嶽研究員,於2003年9月,正式出版了705萬字的《中華姓氏源流史》驚世著作,載錄姓氏總計多達1.6萬個,成為目前全國最多最全的姓氏典籍。如“夏支姓係”,偉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彤城氏、斟尋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中華姓氏源流史》則列出了約175個姓,並將其主要姓氏代係上下幾千年的演變史進行了論述,提供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史料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