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淺談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的開發與利用(1 / 2)

梁桂蘭

【摘要】 通過對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古籍開發與利用的現狀的分析,探討了幾條切實可行的圖書館古籍開發與利用的途徑。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古籍資源 開發利用

古籍是曆史的產物,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標誌。古籍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主要收藏在圖書館和博物館中。高校作為古籍的重要收藏地,收藏著大量的有很高學術價值的古籍。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好這批珍貴的古籍資源,多年來,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在古籍開發與利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偏重於保護、忽視開發的現象也比較突出。本文將就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古籍的開發與利用做初步的探討。

一、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的現狀

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書豐富,學科齊全,珍品薈萃。目前圖書館擁有文獻170餘萬冊,其中紙質文獻110萬冊,電子文獻60萬冊。紙質文獻中,清代以前的珍貴文獻近8萬冊。校本部圖書館現設有1個古籍文獻特藏庫。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館藏文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西北地方特色,被甘肅省確定為甘肅省民族學、宗教學(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少數民族文學和西北地方史誌研究級收藏單位。館藏藏文古籍最具特色,約有4000餘種,代表性的如藏傳佛教格魯派三師徒宗喀巴、克珠、嘉察的全集、五世達賴喇嘛全集、拉卜楞寺活佛曆世嘉木樣的全集等。最具版本價值和史料價值的,當推藏文手抄本《大藏經》(甘珠爾),共105函,係用金粉、朱砂、墨汁三色,經明萬曆至清道光前後200餘年手抄而成,彌足珍貴。此外,還有日本影印出版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經》和三種漢文版本《大藏經》,多種民族文字的合璧文獻手抄本《清文鑒總綱》,《四體合璧文鑒》(漢文、滿文、藏文、蒙古文),以及多種研究伊斯蘭教、穆斯林文化的著述。在眾多館藏古籍中,中文古籍約有6萬冊,主要涵蓋曆史學、哲學、文學等方麵。

二、西北民族大學古籍的開發與利用現狀

西北民族大學古籍開發與利用工作,過去一直不被重視,圖書館的古籍圖書通常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因此重視保護而輕視開發利用。近年來,由於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飛速發展,使古籍的開發與利用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視。但從目前西北民族大學古籍的開發與利用工作的總體情況上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圖書館館藏古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於流傳年代久遠,有的書經自然磨損與人為破壞受損後,十分珍稀,複本量極少。加之有些古籍紙張已嚴重受損,又缺乏現代化的拯救設備,而古籍書作為一種曆史悠久的社會存在,本身就具有十分高的“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其雙重價值導致了其經濟價值的日益高漲。因此,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仍然在運用傳統的戒備森嚴的封閉式管理,這種管理方式使得古籍書實際上成了圖書館的一個“門麵”,其學術研究價值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無形之中在古籍書和古籍讀者之間立起了一道屏障,嚴重地影響了讀者的借閱情緒,也使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的古籍開發與利用工作受到了阻礙。

西北民族大學古籍開發整理主要集中在近幾年。在國家古籍整理小組的積極倡導下,西北民族大學開始著手整理一批重要的館藏古籍。針對中文古籍,目前已分門別類地進行了書目分編。按照著者、書名、分類目錄編製了古籍書目錄並已進入ILAS(圖書館自動化集成係統),實現了館內資源共享和現代化管理。同時還編製了善本書書目以及碑帖精品。而藏文古籍的整理工作剛剛開始,目前正在進行目錄建設工作和藏文古籍的書目中文翻譯工作。

這一係列工作推進了古籍的整理和數字化管理進程,使部分古籍得以再生,也使眾多科研工作者從中受益。但總的來看,整理開發古籍的速度還很慢。

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共藏藏文古籍40000餘種,中文古籍6萬餘冊,其中珍善本近6000部。同時還有數量可觀的特藏圖書,如抄稿本、拓片等可為廣大讀者提供充足的資料,但實際上近幾年古籍借閱的情況卻令人擔憂。僅從2006年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古籍借閱的統計情況來看,大致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一是讀者麵窄,主要集中在藏語言文化學院、格薩爾研究院、少數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曆史文化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等少數學院,其中教師和研究生所占比例略高,本科生極少,校外讀者寥寥無幾。二是借閱古籍的數量少,2006年一年藏文古籍借閱量為230人次,但借閱對象十分集中,隻有藏語言文化學院、格薩爾研究院、少數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和數學係的教師、博士生和研究生借閱藏文古籍。其中163人次來自於藏語言文化學院、9人次來自於格薩爾研究院、39人次來自於少數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12人次來自於數學係、7人次來自於蒙古語言文化學院。平均借閱古籍的數量大約占庫存古籍總冊數的0.5%。而230人次的借閱量具體到借閱者時,隻涉及30位教師和博士生和碩士生、1位本科生和1位留學生。中文古籍2006年的借閱量為67人次,借閱者分別來自於曆史學院、“兩課”部、語言文化傳播學院。具體有43名不同的教師和博士生以及碩士生借閱了中文古籍。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古籍這一文化瑰寶並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沒有發揮為教學科研服務的目的,更沒有發揮其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