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從早上打到下午。我攻擊部隊把1000餘鬼子封鎖在五六千米長的溝底,全部殲滅。另3000鬼子,從我軍預留的口子竄出,沿國民黨防區,從西北方向逃回去了。
我軍四個團(其中一個團做預備隊)總兵力1.2萬人(數字是我估算的,誤差不會超過1000人),鬼子4000人,符合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主攻部隊是第686團,3000人,被包圍的鬼子是1000人,仍然符合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1.2萬對4000,3:l,如果是對國民黨,林彪有殲滅戰的把握,現在是對鬼子,他不敢托大。放敵一條生路,作戰就輕靈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不至於被動。
查看地形時,林彪估計我軍傷亡當在一二百人。戰鬥結果呢,斃敵1000餘人,繳獲頗多,我軍傷亡1500人,團級幹部三人,營級幹部五人,代價不小,但振奮人心,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抗日勝利帶來希望。
謹慎初戰,先求不敗,就是要考慮成敗兩種可能性:時機有利就做,不利就要保存力量,莫蠻幹。花了不少時日才爭取到處女創的時機。謹慎初戰,先求不敗,資金沒有損失,保存著相當的力量,就能把生意繼續下去,有經驗了,自然能夠賺錢。如果一戰即敗,賠個精光,隻好收攤,靠重新打工還債,到再積累起創業條件時,忽忽數年過去了。生存下來,自然就有機會。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要準備再搏一回的資金。至於怎麼準備,可以像打仗,一定要留出一個預備隊來。林彪把第688團留做預備隊,總兵力四個團,投人戰鬥的實際是三個團。你也可以那樣,留出預備金來,數量要足以保證再次生產。創業順利,那是追加投入、擴大生產的資金;不順,它能保證你再搏一次。 對處女創來說,留出預備金,爭取再搏一次,是由失敗轉為成功的重要保證。第一次失敗無非兩種情況,一是創業項目本身沒有問題,因為經驗不足而失敗,二是方向錯誤,選擇了沒有前途的、不可能成功的創業項目。前一種情形,堅持下去,成功即遙遙在望,因為你有預備金,能夠再搏一把。若是第二種情形,撤吧,要果斷,不至於輸得一塌糊塗。
下麵是一個白手創業者,淨資產800萬元。第一次創業失敗,又幫別人做了兩年半,二二次創業才成功。兩次創業都是同一個行業。
“第一次搞砸了,敗得很慘,就不說了。第二次我留出了一筆錢,沒有動它。第一個產品上市,反映平平。幸好我有預備金,迅速推出第二個產品,賣的很不錯。以後也有一些失敗,因為有錢了,就不怕它,推第二個產品的時候,我還是有點猶豫:如果又不成,該怎麼辦?就反複計算,想找到最合適的生產數量。不要看我幫別人做了幾年,有的東西還是不懂,就反複問工廠,可能把老板都問煩了,但我不在意,因為他要從我身上賺錢。最終我決定加工3000件,賣掉20Xt,就可以保本。第一個產品就是加工多了,沒有獨立做事的經驗,吃了點虧。第二個產品總共賣了3.8萬件,闖過了第一關。第一次失敗讓我變得小心謹慎了,很保守,不一定適合別人,僅供參考。”
誰都想一口吃個胖子,但也常常有害。剛開始保守些,耐心些,不是壞事。待經驗成熟,抗風險能力加強,就要抓住機遇,大踏步前進。過於保守,與一味冒進,都是錯誤的。謹慎初戰,先求不敗,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機會。
哥倫布的啟示
誰都知道,新大陸是哥倫布1492年發現的,可為什麼叫它美洲(America),而不叫哥洲或哥倫布洲?西方有以人名來命名地名的傳統,以紀念某人做出的重大貢獻,美國的首都就是以華盛頓命名的。新大陸也不例外,可它不是哥倫布的名字,而是另外一個人,阿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1Vespucci,1454年~1512年),這中間藏著一段曆史公案。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稱讚哥倫布(1451年~1506年)是“所有時代最偉大的航海家之一”,大概他也是一個缺乏管理氣質的典型領導者。他充滿想象力的頭腦超越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發現新大陸靠的不是天文與地理,而是預言。他熱情、敏感、專橫,能領導船員戰勝各種困難,而後來的事實也清楚表明,他缺乏管理才幹。他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卻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他出生於意大利,早期經曆模糊,大概20來歲當過海盜,26歲到達葡萄牙。他熟讀《馬可·波羅遊記》《世界的形象》《聖經》等著作,從中構建起他自己的地球體係,並根據書中的預言,計算出歐洲西海岸到印度的距離為3900英裏(6300公裏)——其實,那裏不是印度,而是美洲大陸,不過那時無人知道。他相信,通往亞洲的捷徑就是橫渡大西洋,經過短期航行,就可以找到亞洲、印度、香料群島,還有中國和日本島,尤其是當時非常奇缺的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