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在機關和大企業好,還是自己幹好(5)(1 / 3)

四川劉氏兄弟的希望集團,第一次認識到成本的重要性,是轉為養鵪鶉之後。他們建成一個大型鵪鶉良種場,鵪鶉熱卻急劇降溫,專業戶都紛紛收攤,良種賣給誰?四兄弟蹲在新場門口發愁。“悶在屋裏也不是辦法,出去走走看!”哥兒幾個扔掉煙頭,上市場調查去了。結果發現,鵪鶉蛋因為營養價值高,很受歡迎,專業戶紛紛收攤,完全是因為養殖技術不過關,成本太高,做不下去了。鵪鶉蛋那麼小,價格竟然是雞蛋的兩倍,老百姓自然消費不起。

他們查閱了大量資料,越查越來勁。日本、韓國、德國、法國等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養殖技術,而中國,技術幾乎為零。他們就用完全手工的辦法來開創“科學養殖技術”:孵化室,是他們一塊一塊撿來的廢磚頭砌的;買不起金屬籠具,就用竹子編……由於缺乏標準的溫度監測儀,有時快要孵出來的鵪鶉給烤成了一箱一箱的鵪鶉肉餅。苦心人,天不負,終於摸索出一套獨特的養殖技術:鵪鶉糞喂豬,豬糞養魚,魚粉養鵪鶉,一個循環下來,成本大降,營養價值比先前還有所提高。

做豬飼料以後,他們的競爭對手是洋牌子,差不多壟斷了中國市場。惟有價格比它們低,質量還要比它們好,才能贏得競爭。乳豬營養飼料離不開魚粉,國產魚粉又達不到要求;進口魚粉?當然不行。不僅價格高,也弄不到外彙。劉永好就到處轉,發現了蠶蛹的價值。蠶蛹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數量極多。他和研究人員一起,把蠶蛹粉摻和到魚粉裏,反複試驗,效果跟全魚粉一樣!又想到奶品公司的奶液下腳料,都是非常便宜的高營養的東西。就這樣,希望牌飼料的成本已經大大低於洋飼料。

他們還有所創新。希望牌飼料不用煮,一邊放飼料,一邊加清水,豬就可以吃了,省去了傳統的打豬草(費時)、宰豬草(手常被刀砍傷)、生火煮(能耗高)的過程。我小的時候常常為喂豬發愁。年紀稍長,也就七八歲,就得承擔起打豬草、宰豬草、生火煮一係列的勞動。宰豬草時,左手按住草,右手提刀砍(不能像切菜那麼溫柔,速度快,才能把草切完,豬比人吃的可多多了)。我的左手被砍傷四次,現在還傷痕累累。希望牌飼料的確幫了農民一個大忙。

中間沒有走過彎路嗎?走過。劉永行說:

我講一個我們自己的例子。由於我們幾兄弟在四川做飼料發展得比較好,1993年我們就到上海投入500萬元建了一個飼料廠,到1994年希望飼料在那裏也打出了名氣,來搶運飼料的船就在長江上排到幾公裏外,而且要28天才能拿到飼料。這樣的情況持續到1996年,市場開始稍微有一些疲軟。這時上海公司銷售部提出,因為飼料不好銷,應該降低價格,但是原料價格居高不下。結果他們提出來是不是把質量做差一點,我們的總經理認為我們是名牌,好銷,所以就真的把質量做差了。結果中間商占了大便宜,農民遭受了損失。春節過後,市場報複了我們,上海公司的飼料從一萬噸一下跌到一千多噸。之百我到上海做了一個多月的調查,認為我們透支了無形資產,賺了不亥賺的錢。我在內部開會說,我們要向農民謝罪。我們沒有原罪,但這個罪我們有。我們把所有的飼料價格都放在盈虧線上,與農民共同渡過難關,為此我們在華東實實在在付出3000萬元,到9月份,生產量又恢複到一萬噸。

9.如何把握質量與速度的關係?

在產品的導入期和成長期,求大於供,隻要產品能使,就應該盡快推向市場,速度是第一位的,品質可以在後來的發展中一點一點改進。軟件的1.0、2.O、3.0……持續不斷的升級版本,就是這個意思。這個階段,競爭少,消費者對新產品有強烈渴望,價格高沒關係,誰能造出產品,誰就賺錢。想快速成長,就要抓住機會,大著膽子搏一把。那些超級大富翁都是把握這樣的機會成長起來的。

這要求有一種辨別能力:究竟是時間更重要,還是品質更重要?這往往演變成產品設計和銷售部門之間的戰爭。從銷售來看,時間第一,從產品看,當然質量第一。日本一家企業為此發生過典型的爭吵。銷售經理要求越快越好,先搶占市場,回過頭來提高質量,而生產部卻不讓有質量問題的產品出廠。

海爾集團的前身是青島日用電器廠,那是1985年,工人正在院裏砸自己生產的冰箱。一位老工人回憶說:“當時,工廠還在負債,冰箱也很貴,而且它們也沒有多少毛病,可能隻是外觀上的一道劃痕,但張總說不能出廠。”事故責任人流著淚水,揮錘砸毀了76台冰箱。那幾錘子,砸跑了全廠三個月的工資,且不說工廠還在負債,且不說多少可以賣一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