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教育教學理論新思維(11)(2 / 3)

顯而易見,在這樣一個曆史的轉折點上,變革學習比變革技術更重要!

考察一下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同樣可以揭示出跨世紀學習革命產生的曆史必然性。

回顧剛剛過去的上世紀西方教育研究與實驗的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極其重要的轉向:從教的研究轉向學的研究,並且已經在對學生學習規律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係列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尤其重要的是:信息化的社會環境與對學生學習規律的研究成果相結合,正在創造出各種高水平、高效益的嶄新學習模式,怎樣盡快適應和駕馭這種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模式,已成為當今世界舞台上一場最激烈的競爭,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對個體和社會學習行為的研究與創新不僅已成為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而且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因為,提高個體、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學習與創新能力,不僅已成為衡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而且成為個體乃至整個民族能否真正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通行證!這正是引發全球範圍學習革命的內在根源。

三、實現人類學習方式的曆史性變革

在這場跨世紀學習革命中,人類將實現學習方式的曆史性變革。為了使人們更深刻地理解這場變革的意義,需要對學習方式這一範疇作出明確的時代界說。

我們都知道,學習方式是同生產方式同一層次的範疇。但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狹義地理解和運用學習概念,把學習窄化為文化知識的學習,致使對學習活動的研究局限於教育理論界,未能從更廣闊的哲學和人類學層次上研究和揭示人類學習活動之特點與發展規律,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和研究學習方式這樣的哲學或教育哲學範疇。進入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加速度發展和知識的“爆炸”,人類的學習活動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致使心理學、社會學、腦科學乃至經濟學等紛紛加入到研究學習的行列,從微觀到宏觀、從曆史到現實不斷深化著人類對學習活動及其演變發展規律的認識,當代多學科交叉的人工智能研究麵臨的最大難題之一,正是怎樣模擬最複雜的人類創造性學習行為,總之,當前迫切需要從更高的理論層次上綜合與概括各領域對學習的研究成果,並以此為指導,提高人類個體乃至整體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質量、效益,使之與正在迅速降臨的信息時代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相適應。由此可見,對學習方式的研究已成為具有時代意義的重大課題。

如果我們從廣義的理論視野中理解和運用學習概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的學習活動同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一樣,都屬於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沒有物質生產活動,人類顯然無法生存發展,但人的生產能力絕不是依靠生物遺傳所獲得的本能,而是在後天習得的,正是依靠這種廣義的學習活動,人類個體和社會才能世代相傳,也才有可能繼承前人的成果,以越來越快的加速度向前發展。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僅從狹義的文化知識學習來理解和運用學習概念,結果把學習僅僅歸屬於人類的認識活動,忽視了學習活動的本質特征。其實,學習是人類自身再生產的社會實踐活動,正是在廣義的學習活動中,人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才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發展自身的人類學習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類生產能力(生產力)共同構成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動力和源泉。對生產力的重要地位,現行曆史唯物主義理論早已作出深刻而全麵的論述,並已喚起決策者乃至全社會對發展生產力的極大熱情與關注;然而,對於人類學習能力的重要地位及其與生產力的關係,不僅缺乏深入的研究,而且至今尚未引起理論界足夠的重視,這可能正是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始終得不到落實的理論根源和認識論根源!這在以改造外部世界占主導地位的工業文明時代如果還能原諒的話,那麼在以開發人的創造性潛能占主導地位的信息時代則是絕對不能允許的!